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王泽山:一甲子书写火炸药传奇(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6-06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甲子书写火炸药传奇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

2017年3月10日,王泽山院士(右一)在辽阳试验场检查指导。 朱志飞摄

  人物小传

  王泽山,1935年10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54年8月进入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学习,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196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是国内唯一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的科学家。他还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科技基金奖特等奖,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王院士用“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的执著与坚忍,在探索重大科学原理、攻克武器装备关键技术以及科研成果社会转化方面为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美丽的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18万学子,三分之一深耕国防科研领域,这里曾经培养院士12人,将军30余人。“献身”二字诠释了这所大学校风的内核。

  就是在这座校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创造了国内科技界3次获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的佳绩,他填补了中国火炸药理论体系空白,攻克了武器装备关键技术,为中国火炸药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鞠躬尽瘁。

  一头扎进最不起眼的专业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那时东北已被日军攻陷。儿时的王泽山经历了痛苦的亡国奴生活,他所在的学校被迫教授日语,强行灌输殖民文化。蛮横者的入侵让他成了没有家园的伪满洲国人。当他困惑于这一切的发生时,父亲偷偷在他耳边留下一句,你是中国人,你的国家是中国。

  这句话连同那段被欺侮的岁月深深地印刻在王泽山脑海。从此,他明白一个道理:有国才有家,必须为国家的强大、祖国的国防贡献力量。

  19岁时,王泽山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时,海军、空军是热门,可王泽山却选择了最不起眼的火炸药专业。

  火炸药研究领域狭窄、危险性高,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在所有战略、战术武器系统中都不可或缺。即便在今天,火炸药仍然是火炮、火箭、导弹、航弹、鱼雷等火力打击武器的能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武器的装备水平。然而,在世界近代几百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火炸药技术发展缓慢。

  有人说,这个专业太基础、太枯燥、太危险,甚至有可能一辈子也出不了名,但是火炸药性能发生哪怕微小的改进提升,都会深刻影响到武器系统发展,并有效提升传统兵器到尖端武器的战斗效能。王泽山没有丝毫犹豫,埋头研究。

  在这个不起眼的领域,王泽山整整奋斗了一甲子。

  首先是完善理论体系架构。“很长一段时间,现代火药的发展中心都在欧洲。这个背景下,王泽山从来没有间断过基础原理和理论体系构建,到我研究火炸药时,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王老师的著作,是我国自己独立原创的理论著作。”萧忠良说,他是王泽山的“开山弟子”,也是南京理工大学的教师,已经在火炸药领域研究了40多年。

  技术方面,王泽山也迎来了自己科学研究的大爆发。1985年至1990年,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为消除废弃含能材料公害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个问题是困扰许多国家的难题,王泽山的研究,不但解决了资源浪费问题,还避免了环境污染和爆炸事故。这项技术获得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研究又开始了。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又向火炸药的另一世界难题“低温度感度技术”发起了攻击。他希望通过控制火药燃烧方式,解决火炸药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10多年的时间里,王泽山和团队不断尝试,打破原有框架,终于构建了火药燃速与燃面的等效关系,并发现了能够弥补温度影响的新材料,解决了长贮稳定性问题,也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该技术成为199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唯一奖项。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