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杜娜:从“姐姐”到“老师”不变的是信任和亲近
//www.workercn.cn2017-05-06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从“姐姐”到“老师”不变的是信任和亲近

——记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辅导员杜娜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大学辅导员往往由年轻教师担任,他们与学生的年纪差距小,更容易打成一片。而2016年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辅导员杜娜在这个岗位上却已待了11年多,从学生口里的“姐姐”升级为“老师”,甚至自己当上母亲,家庭责任重了也没有选择转岗。是什么因素,让她执着于自己的选择呢?

  杜娜2005年进入北京工业大学工作,一直坚守在辅导员岗位上,2016年7月担任应用数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学院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她说为每个学生找到合适发展方向并着力培养是社会赋予新时代大学辅导员的使命,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杜娜注重对学生的心灵教育,用情感作为师生沟通的纽带,凭借亲和力走进学生中间,和他们“打”成一片。

  她曾经在每天下班时间,坚持三个多月约请150余名学生单独谈心,以便更快地熟悉他们。她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和成长引导,为他们排疑解惑。从开学相识、中秋、元旦联谊、趣味运动会到科技沙龙、就业指导等,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与学生联络感情,曾调侃自己“像一个幽灵般时常出现在课堂、宿舍和学生活动中”。

  她带的班里有一名来自内蒙古农村的女研究生被确诊为白血病,面对高额治疗费用,杜娜在学生中间组建了筹款队伍,连续一个星期的中午顶着寒风,在学校各大食堂、路口设立捐款箱,7天共筹集到近十万元救命钱,交到患病学生手中,缓解其燃眉之急。如今,这个女生每年教师节都会给杜娜发来问候和祝福。

  一个博士生由于情感问题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认可,情绪持续低落,多次与爱人发生激烈冲突,没有心情去搞科研。杜娜了解此事后,多次找到这个博士生谈心,宽慰他要敞开胸怀,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不要耽误学业。她还联系到学生的家长,劝导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在她的持续沟通下,学生想通症结所在,处理好家庭矛盾后一心投入科研,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荣誉。

  2011年,杜娜当上母亲,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家庭更加需要她。当初和她一起担任辅导员的同事多数已经转岗,留在辅导员一线的人寥寥可数。她有过迷惑,想过是否也要转岗,但思考再三后选择了坚守,“辅导员这个岗位带给我快乐、感动、震撼、执着,我舍不得走。”

  2015年,北工大响应国家和北京市关于辅导员队伍向专家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号召,为辅导员个人成长搭建平台,建立了首批7个辅导员工作室,杜娜成功申报了“爱的小屋——大学生情感认知培育工作室”。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情感认知缺乏、情感意识淡漠、情感价值观偏颇等现象,她通过体验式教育、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亲情、友情、爱情等,得到学生们的好评。下一步,工作室将加大“蒲公英志愿者”的招募与选拔,扩大辅导面,强化辅导效果。

  工作以来,杜娜习惯出现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她为春节不回家的学生送上祝福,为家庭突遭变故的学生带去精神安慰,为发展迷茫的学生指明方向,为面临心理困惑的学生解开谜团,搭建各类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她所带的班连年获得校级奖励;2014年,她带的2012级研究生物理团支部获得首都大学“先锋杯”优秀团支部。她主持和参与北京市科研项目3项,学校科研项目7项,参与编写校大学生心理适应课教材1部。

  学生对杜娜的称呼,已从最初的“姐姐”,变成了如今的“老师”,但不变的是对她的信任和亲近。一个学生给她留言:“三年来,您给了我无数的安慰与鼓励,帮我建立起自信,带给我无尽的感动。毕业多年,我仍难以忘记,您是一个能真正走进我们心里的好老师!”她却说学生的笑脸就是她的职业价值所在,被学生需要的存在感让她很满足。(记者 任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