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竺士杰:一个“不可思议”的桥吊司机
//www.workercn.cn2017-03-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听音乐这件“业余”的事,在他这儿有了某种仪式感

一个“不可思议”的桥吊司机

中工网记者 蒋菡 文/摄

  竺士杰如数家珍,手中仿佛握着一把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

  竺士杰,1980年生,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有限公司桥吊队大班长,全国劳模,也是一名古典音乐“发烧友”。

  一个在码头49米的高空中作业的桥吊司机热爱古典音乐,就像他徒弟说的——有点儿“不可思议”。

  但,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只要你愿意,都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平静,或者愉悦,或者超脱。

  钥匙

  乍一看,竺士杰家这间可以“赏乐”的书房似乎没什么特别。听他细细道来,原来有那么多“机关”。

  屋子中央一左一右立着两个音箱,看上去有点突兀。“什么位置放音箱效果最好,都是经过反复尝试和研究的。”2月24日,他指着音箱下面10厘米厚的青石板对《工人日报》记者说,“它有80斤重,音箱搁上面可以隔绝地板与脚架间的共振,使声音的传输更沉稳。”

  放CD机的三层架子上有两个功放,左边地上还放着一个。以满足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所需。比如,大型交响乐与柔美抒情的室内乐或人声作品就要用不同的设备来听。

  功放上插着的线材都是他一根一根找来,自己组装的。每一根新线装上去,他会仔细听,反复调,直到自己听着“舒服”。

  正对着音箱放了张三人沙发。他会热情地对来客说:“坐在中间听,效果是最好的。”虽然,普通来客未必听得出来。

  沙发后的大书架,是为了打散回波。“回波可引起巨大的空间感,但多余的回波会严重影响耳朵接收到声音的清晰度。”

  竺士杰如数家珍,手中仿佛握着一把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

  听音乐这件“业余”的事,在他这儿有了某种仪式感。

  把这套音箱一点点组装起来,前后花了5年时间。“或许音乐本身没有绝对的最好最差,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是我想调出自己最想要的声音。”

  有时他一个人坐这儿,关上灯,静静地听,沉浸在一个别样的世界里。那个世界很小,只有他一个人;那个世界又很大,他在乐声中任意驰骋。

  周末他也会邀三两个圈子里的友人过来一起欣赏或是摆弄那些设备。所谓知音,莫过于此。

  沙发前的书桌上,竺士杰抽出一本发黄的《发烧天碟》,这是他古典音乐之旅上的启蒙老师。初中毕业那年买的书,一首一首对照着去找来听。

  他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这本音乐史学领域的经典论著讲述了音乐与西方文化之间彼此影响交互作用的进程。书上用铅笔划了一行行“重点”,好像一个用功学生的教科书。

  听了20年古典音乐,随着对音乐理解的加深和自身阅历的增加,竺士杰希望对古典音乐所产生的背景有更深层的了解。不过,他也坦言:“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地方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要反复读才能理解。”

  1998年,竺士杰从技校毕业进入宁波港(宁波舟山港的前身),至今当了近20年桥吊工人。

  一位教育家说过: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竺士杰对音乐如此,对桥吊更是如此。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