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飞桥:玩转“洋机器”的大工匠
//www.workercn.cn2016-11-17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先进的设备只能是“兵马俑”,虽“价值连城”,但只能看不能用——

王飞桥:玩转“洋机器”的大工匠

  11月3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的兵器北方特能集团西安庆华公司冲压件厂。车间内,机器轰鸣,生产井然有序,在一台冲床前,全国劳模王飞桥正目不转睛盯着冲压出来的产品……

  庆华公司工会副主席黄欣介绍说,这台进口712多工位冲床就是王飞桥“复活”的。目前年生产量可达1000多万发,承担着多种军民品冲压件的科研生产任务,是冲压件厂的“台柱子”。

  让外籍专家竖起大拇指

  王飞桥说:“父母都是老军工,受他们熏陶,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技术工人。”

  1986年参加工作时,单位安排他操作进口设备。面对“洋机器”别说是上手,就连最简单的设备说明书都看不懂。为了掌握操作方法,他找到厂里新分来的大学生,将英文说明书翻译成汉语。那段时间,他天天守在设备旁,边学边干边摸索,就连吃饭、睡觉手里拿的都是说明书,最终弄懂了操作规范。

  上世纪,公司进口了一批精密设备,由于缺少专门的技术人员,洋设备一时成了“兵马俑”。2001年,企业把几经闲置、价值500多万元的进口设备——312多工位传递式冲床“复活”的任务交给了他。查阅大量资料、研究内部构造、创新工装设计、制作辅助工具,经反复论证、精心调试,他终于“复活”了洋设备,并使工装模具全部实现国产化和系列化,而且将6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扩展到60余种。此举盘活了闲置资产,提高了班组生产效率。

  近年来,王飞桥又与班组成员在传送定位、工装卡具上想办法,改进了2台总价值近1000万元的进口712多工位冲床,拓宽了设备生产产品的种类。目前,冲压件厂有冲压设备34台,其中进口高精设备6台,全部在他的技术攻关下“复活”。负责这些设备的外籍专家对王飞桥竖起了大拇指:“您真了不起,您是中国火工品加工的专家!”

  微型火工品的“独门成型师”

  火工品都是微小产品,精度甚至达到0.005毫米。每一个细小差错就会让军工科研生产毁于一旦。“绝不让问题在我这里成为瓶颈。”王飞桥用精湛的技术、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践行着他的工作信条。

  某微型火工品,管壳长径比较大,而不锈钢本身又难于冲压成型,要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满足高新武器科研要求,需要攻克多项工艺技术加工难题。王飞桥在查阅大量资料后,结合实践经验,经过数百次大胆尝试,摸索出一套独创的加工工艺技术方法,完全满足了火工品装配技术要求,其加工工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王飞桥还通过调研、分析,完成了微型冲压管壳冲压加工成型的工装、模具设计和自动送料机构的重新设计,解决了产品易折断、掉底、工位间精确定位难的瓶颈问题,在312多工位冲床上实现了批量生产,为此类产品的自动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个产品也成就了他微型火工品“独门成型师”的美誉。

  中工网记者 阎冬 杨涛

  采访手记:“靠技能奉献,凭忠诚做事”。这是王飞桥在采访中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工作信条。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为国家、为社会献出自己的智慧、技能以及青春,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事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