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飞桥的“工匠梦”(图)
//www.workercn.cn2016-07-20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1999年7月,一个闷热的夏夜。

  “咣当,咣当……”在飞驰的列车上,其他工友早就酣然入梦了。我,王飞桥和他的妻子小孙却没有丝毫睡意。在只有微弱灯光的车厢里,我们小声地聊着……

  小孙是幼儿教师。要不是工厂特意组织这次劳动模范携家属九寨沟之行,硬是把“工作狂”的王飞桥从进口“洋设备”前拽出来,她和丈夫还真是难有一同“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呐!

  那晚,我们三人倚在卧铺走廊临窗窄小的座椅上,聊得最多的是王飞桥的工作。聊他的攻关,他的带徒,他的学习,他的进步和他需要克服的许多不足以及努力方向。王飞桥说:“自己内心始终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把工作做到精彩。”作为一名工会干部,我坚信,这个30岁出头的北方特种能源集团西安庆华公司的年轻人,只要不骄不躁、不懈努力,一定会有更加精彩的未来。

  转眼17年过去了,王飞桥果然不负众望:拿回的“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奖章熠熠生辉,那晚列车上聊天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就不信,洋机器吃不了咱中国饭”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台从英国引进的价值1500余万元的312多工位传递式冲床,因没有配套产品生产任务和国产原材料不适应的问题,从1989年以来,基本上是在工房里“睡大觉”。2001年,车间把“洋设备”原材料国产化和系列化工作,交给了还是徒弟娃的王飞桥。

  “我就不信,洋机器吃不了咱中国饭!”在师傅的指导下,王飞桥边生产实践、边勤奋钻研、边创新工装设计。某管壳的半成品裂口和产生道线问题分别达到30%和100%。他沉下心来,对原材料和工装使用状况精心分析和选择。

  每到夜晚,偌大工房里,王飞桥的身影与“洋机器”久久叠加在一起。轰鸣的冲床声中,他反复试验、比较、判断,在与技术人员协商后,他最终改变原生产工艺,选定国产某品牌原材料,大胆提出在产品加工时选用国产某新型油性压板油润滑等建议。奇迹发生了: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变形系数比原先减少20%,同时,产品道线划痕问题也被彻底解决了。

  2013年,王飞桥又与工友一道,在传送定位、工装卡具等诸多方面想办法、搞攻关,改进了2台总价值近1000万元的进口712多工位冲床,将原引进6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展到60余种。从此,“洋设备”的工装模具、加工材料国产化和系列化改造工作,在王飞桥这个中国小伙儿手上一一兑现。外籍专家闻讯后,竖起大拇指说:“中国的土专家,王,OK!”

  “为国防为企业,当‘小气鬼’咋咧”

  走进北方特种能源集团西安庆华公司冲压件厂“王飞桥班”生产现场,笔者在宽敞明亮的工房里,在此消彼长的设备轰鸣声中,感受王飞桥工作环境带给我的别样冲击。

  “这台是英国进口,这台是日本和瑞士进口的。”王飞桥给我指点着正在工作的各种冲床。一发发亮晶晶的半成品管壳在料筒里慢慢堆积起来。虽然工房里有空调,但汗水与油渍的混合味道,还是从他一袭“兵工蓝”的工作服上扑鼻而来。

  “有人说你吝啬,就像个‘小气鬼’。”我紧贴他的脸小声讲。

  他会意笑笑,“为国防建设,为企业发展,当‘小气鬼’咋咧”他操着纯正西安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一分货一份情。我们不能浪费对国防和企业的每一份感情”。

  科研试制产品在调试生产中,免不了出现原材料被大量消耗的现象。但在“王飞桥班”,这个问题是要被严格管束的。为降低某产品原材料费用,王飞桥仔细调整设备各工位间隙及退料的合理距离,重新计算料片尺寸,最终使该料片由φ18.1缩小为φ16.8。

  某产品原工艺规定带料宽度规格为37±0.3mm,属非常用规格,需特殊订货或二次加工,进货成本也高。经再三计算分析后,王飞桥将带料宽度规格变为了常用规格,其价格低廉且采购十分方便。这一改变,使每万发管壳生产实现材料节约1.35Kg,每台设备一年可节约原材料一吨多。

  “光环再多,越不能忘记初衷的自我”

  王飞桥是60后,今年已48岁。“罩”在他头上的光环,也许其他工友这辈子都无法企及和超越。但对王飞桥而言,每天都和工友们一样,时刻不停地忙碌在冲床前。他“兵工蓝”的工装上,始终散发着汗水与油渍混合的味道。

  有人说:“飞桥,你现在是名人了,中央领导都接见过你。给领导说说换个工作,当个顾问啥的,轻松轻松。”“那哪成!”王飞桥说,“光环再多、成就越大,越不能忘记初衷的自我”。

  “班长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企业的优秀员工。”前不久,在公司冲压件厂的工房里,笔者见到几位王飞桥的年轻工友。“钻研、创新,随和、友善”是大家质朴语言中评价班长最频繁的词汇,让我深刻感到大家对班长王飞桥的敬佩与崇拜。

  近年来,班里陆续补充了新生力量。王飞桥坚持“每天十分钟,每周一小时”的学习制度;在班里开展技能比武、拜师学艺及体验分享活动,打造“学习型”、“智力型”团队。2015年,他为9位青年伙伴制定了16个详细的多技能培养计划。

  当下,班组人人掌握了5种以上的操作技能。1名徒弟被聘为公司级关键技能带头人;1名徒弟在公司技能大赛中获技能状元;2名徒弟获技能能手;2名徒弟先后九次被评为公司级劳动模范和模范党员。

  “我很自豪,因为我教会了徒弟,却没有‘饿死师傅’啊!”他幽默地对笔者说。 (杜小龙)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