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刘昌法:用真心真情为百姓“拔穷根”(图)
//www.workercn.cn2016-09-01来源: 央视网
分享到:更多

  央视网消息 在焦裕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刘昌法的名字近来被广为传颂。任驻村“第一书记”4年来,他真心真情为百姓,先后带领两个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飞蝗”落地,感动村民

  刘昌法曾是淄博市委政研室农村科科长,2012年至2015年,被派驻到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任“第一书记”。初到上小峰村,村民们有期盼也有顾虑,怕他是一阵风的飞蝗,来了镀镀金就走。但很快,村民们就打消了担忧。

  “飞蝗不单是落一落地就飞走了,也蕴含着一种带来麻烦的意味。”刘昌法认为住在群众身边,才能住进群众心间,而他也真正把上小峰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不到一个月就把全村189户走了个遍。全村上到老人,下到几个月的孩童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家里什么情况,刘昌法都能说的上来。慢慢的,村民们对他越来越信任,有事儿没事儿都喜欢找他聊聊。

  三年的驻村生活,刘昌法对待村民用真心动真情,换来的更是村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爱戴,村民知道驻村生活单一、条件差,担心刘昌法太忙吃不上饭,就会自觉在刘昌法的住村的宿舍门口放上自己种植的蔬菜、鸡蛋,而这些刘昌法都一一记录在本,总是找合适的时间用委婉的方式还给村民。

  精准扶贫:搞产业、拔穷根

  上小峰村由于经济条件差,村里的壮丁都选择外出打工,常住人口是老弱病残,平时难得有人上门。考虑到这些,刘昌法每隔十天半月,就要挨家挨户走一遍,跟村民聊聊天、说说话。就在这些日常的聊天中,他找出了村子落后的症结:靠“输血”并不能治了脱贫的本,学会“造血”才能彻底拔掉贫穷的根。

  想明白了方向,刘昌法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走访。他挨家挨户地和村民们谈发展,了解每一户的家庭情况、收入、孩子的情况以及村民的提的想法和要求,夜晚回到宿舍一一整理汇总。驻村三年,刘昌法写下了33万字的工作日志,这些记录和想法,帮他为村里争取来项目14个、资金203万元。如今,村里修建了6座拦河坝,修了旅游观光路,打了深水井,改造了村电网,硬化了村内道路。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只是第一步,紧跟着,刘昌法又找到了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关键:发展产业扶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刘昌法决定在有山泉资源的上小峰村建山泉水加工厂,这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村集体也“破天荒”地有了每年5万元的固定收入。同时,利用村里资源生态优势和背靠鲁山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他们利用中央财政1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并吸收村民及其他社会资本入股成立旅游公司、开办农家乐。全村村民都是股东,家门口不仅就能解决就业问题,年底还能实现分红。“100万扶贫资金平摊到每个贫困户身上也就四千多一点,这个钱如果直接分了,估计不到一年就花完了。” 刘昌法说,通过让贫困户入股成立公司的模式,是想让贫困户能保持长期收益,真正把“输血”变成了“造血”。

  如今的上小峰村,是淄博不可多得的休闲养生和乡村旅游宝地。这里有山泉水加工厂、栗菇养殖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园,还兴办起了33家“农家乐”,接待能力达200。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落后村变成了集体年收入突破10万元的全省生态文明村、省级旅游特色村。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