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蔡常春“成名”后的“变与不变”(图)
//www.workercn.cn2016-06-30来源: 武汉晚报
分享到:更多

  良性互信持续形成

  需要开“语言处方”的患者却少了

  采访中,蔡常春常说,我从来没把和患者沟通当成负担,这种沟通有益于良性互信的形成,能让我从患者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信任,为我带来信心和勇气。

  56岁的周毅先生在本市另一家大医院有熟人,看到蔡医生的报道视若珍宝,将每篇报道剪下来贴好,专门找到蔡医生为他竖起大拇指。当他得知自己要做的手术难度系数高达4级(最高级)时,仍然镇定自若,安心全权交给蔡常春。

  29岁的小李从报上看到蔡医生的事迹后,像看到了最后的曙光,直接将老父搀扶到蔡医生的科室。原来,他的父亲经诊断发现肝脏尾状叶上长了一块巨型肿瘤,同时还患凶险的主动脉夹层,辗转多家医院被婉拒。顺利成为蔡医生的病人后,医患交流、术前谈话、检查、签字……整个过程他竟没有一个疑问,这让医疗团队十分疑惑:正常情况下,谁家遇到这样大的手术,还不脑袋里充满了问号?小伙子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说:“蔡医生是个好人,父亲交给他,我们全家放心。”

  蔡常春一怔,半天说不出话。要知道这个手术堪称肝脏外科的“最后的禁区”,他已经做好了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准备,没想到患者竟如此信任他。他赶紧召集多科会诊、评估,最后选择了对患者损伤最小,却对医生来说,手术操作最困难的“入路”方法。经过八九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非常成功,最后没有出现一项并发症。

  “其实是医患互建信任后,共创的双赢结局。”他感慨地说。

  甘愿作传播正能量的火种

  见证医患坚冰一点点消融

  “语言处方”医生的名头越来越响,这两个月来,媒体采访、人文讲课、报告邀约等纷至沓来。刚开始,蔡常春很不习惯:他只是一名医生,最重要的还是患者,似乎不该把时间过多地交给社会事务。甚至在他撰写演讲稿时,旁人发现竟没有那些典型人物的“豪言壮语”,全是如邻家兄长般娓娓道来的最平实的语言。

  几场报告会下来,蔡常春发现,演讲并不是做秀。在市民大讲堂,场下的观众仔细聆听,一次次被他的事迹感动,噙着眼泪嘱咐他保重身体;回母校和学弟学妹上课,和年轻的医生见面,他们求知若渴,盼望有一位良师益友能帮他们在困境中,找到一条明路……他能真切地感到,自己与更多人产生了共鸣。大家是多么渴望“语言处方”能广泛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于是,每次“碰撞”,不再只是不得已的行政任务,每次演讲,他都认真准备,掂量如何表达,听众更易于接受,他希望做到毫无保留,也乐于见到,“语言处方”将更多的医患沟通技巧传递给年轻医生,能带给大家一点“有用的启示”,那么做这一切就值。

  前阵子,小女儿发烧、咳嗽好几天,见他一面都难。“能怎么办呢,他选择的这条路,事关患者的生命,我们不能分他的心。”妻子很无奈,却表示理解。面对家人,蔡常春充满了内疚,可一旦有时间,他还是放在了病人身上。

  今年5月以来,广东、重庆、江西等地发生多起暴力伤医案件,蔡常春也痛心疾首,他太能体会医生工作的苦了,有时不被患者所理解,但作为医生应该时时换位思考,“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更不能放弃病人。”

  从这个意义来说,他甘愿作一粒传播医患沟通正能量的火种,见证医患坚冰一点点的消融。(记者祁燕 通讯员李蓓)

  又遇蔡常春

  记者:您现在是知名人士了,成名后有何感受?您如何看待这个“成名”?

  蔡常春:媒体报道了我的事迹后,组织上给予了许多鼓励和荣誉,这使我心里很不安。与百姓的期待相比,与老一辈医学大家相比,与许多同行相比,我做得还很不够。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对医学、对生命我始终抱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让我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病人。能多为患者减轻痛苦,多挽救一条生命,仍然是我最看中的。

  记者:时隔2个多月,您对“语言处方”有何新的认识?

  蔡常春:这一段时间以来,我对“语言处方”确实有新的认识,可以归结为“语言架桥,用心治病”。

  对每一个人病人都不应轻言放弃,用最真诚的语言架桥,这番诚意他们一定能感受到,这样病人和家属会做出最明智的决定。

  记者祁燕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