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蔡常春“成名”后的“变与不变”(图)
//www.workercn.cn2016-06-30来源: 武汉晚报
分享到:更多

  过去,蔡常春医生社会知名度并不高,很多患者都是通过口碑而来。本报4月7日首发《一封读者来信牵出一个“语言处方”》以及数十篇系列报道后,社会反响强烈。蔡医生几乎家喻户晓,门诊量和手术量激增,很多疑难重症病人慕名而来,宁愿排队也要等着蔡医生亲自手术。短短三个多月,蔡常春和他所带领的科室,经历着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还是那一位蔡医生,他的工作、生活、观念会有哪些变化?如同当初的采访“从怀疑开始”,记者再次带着疑问采访蔡医生。

  现在无论在任何时间找蔡常春,都不是件容易事。28日一早,记者邀约采访时总被占线,好不容易说上话,科里事务、病人问询就来了,他不一会又得上手术……

  记者发现,“成名”后,最直观的变化是,蔡医生的专家门诊量“蹭”地涨了三成,病房的重症病人翻了一倍多。然而,他视语言为第一处方却从未改变,令人欣慰的是,理解他们的病人也多了起来,以至于很多时候不必多费唇舌,信任已将他们牢牢黏合在了一起。

  慕名而来的患者挤破门

  “语言处方”温暖如初

  不仅是武汉市内的市民前来求医,周边襄阳、荆州、黄冈,甚至省外患者都知道了武汉有这样一个“语言处方”医生,他们纷纷舍近求远,不少人点名希望蔡医生手术。连别的医院遇到解决不了的复杂疑难病例,医生也会悄悄给患者“指路”,请他们找蔡医生试试。

  “全科55张床,5月高峰期时竟加床到了90张!”该科护士长王晶晶两手一摊,工作了上十年,哪见过这样的阵势。“现在护士们加班成了常态,白班护士过去5点多下班,现在晚上7点多还走不了。”面对不断找上门来的病人,科里的许多医护人员都感到史无前例的压力,却又干劲十足。

  他们看到蔡常春以身作则,把时间几乎都给了患者,参与了全科70%的手术,时常工作到凌晨,然后在办公室打个盹,第二天又继续“连轴转”。“有这样的老大,我们没理由懈怠。家人看了报道,也对我的忙碌多了理解。”年轻医生肖朝文说,由于近一半患者都是慕名而来,很多病情较重、复杂多变,在外院治疗效果不佳,而来到这里期望值又很高,大家起初比较担心,若是稍有疏漏可能引发不满。不过,蔡主任的“语言处方”就像定海神针,只要沟通到位,困难总会迎刃而解。

  5月初,病房里来了一位83岁的婆婆,结肠上长了肿瘤,无法排便,肝、胆上也发现了病变,再耽搁下去,老太太随时有生命危险。可管床医生和她的3个女儿谈了几次话,都坚决反对开刀,老太太也吵着要出院。板着脸的三姐妹被蔡常春请到办公室,“我妈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受不了,白挨一刀不是活受罪?”甚至还质疑,医生老劝母亲手术,是不是有别的目的。

  蔡常春不急于反驳,他详细分析了病情后说:“我真不忍心,不做手术,老人长期无法大便,可想而知生活质量会有多差。不管是我们做医生还是你们做儿女的,都不忍心看着老人家晚年一直痛苦啊!”他哪里不知风险大,但他已准备了应对方案,一一分析给他们听,三姐妹边听边点头,脸色缓和了,最后笑着离开了。

  第二天,她们一齐来病房,说要签字让母亲尽快手术。这是一台难度很大的微创手术,切除了患者肝、胆、肠三处病变。术后,老人恢复得很顺利,出院时一家人笑得特别开心。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