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丹增:康巴汉子搭起汉藏交流平台
//www.workercn.cn2016-06-30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丹增在店里忙活 通讯员姜瀚 摄

  近日,43岁的藏族汉子斯朗丹增曲培又忙得不可开交。他所经营的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合作,即将在新华医院开设藏医门诊,用传统的藏医藏药,对心血管、风湿骨病进行诊治。

  出生在拉萨的丹增,15岁赴内地读书,2002年到武汉创业。穿梭于雪域高原与荆楚大地之间,丹增始终致力于汉藏文化的交流。

  用文化展示大美西藏

  丹增15岁时来到内地西藏班学习,就与内地结下不解之缘。创业时,他也将第一家“唐古拉饰品店”开在了母校沙市六中(武汉西藏中学的前身)的旁边。他精心布置各种藏族饰品,却不在意销量和盈利,而更多是对客人介绍西藏的风土人情和美丽传说。丹增说,有时候,卖一个小玩意儿需要讲一两个小时的故事。

  藏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丹增的热情感动了顾客,店面逐渐名声远扬,慢慢发展到全国100多家品牌店。2010年11月,全国首家汉藏文化交流中心——西藏印象开门迎客,这里开辟出西藏文化艺术展示区、西藏风俗文化体验区、西藏非物质文化体验区,市民既能看到原汁原味的藏药、藏茶、藏酒、藏香,又能体验异域风情的节庆民俗、欣赏藏戏藏乐,还能近距离感受唐卡、杰德秀的制作乐趣。

  西藏印象每月要接待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游客800人次。“许多外国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通过和这里汉族藏族员工的交流,也让许多外国游客消除了误解,感受到我国各民族间的友好情谊。”丹增说,“就在下个月,我们作为市旅游局的指定单位,还将组织百人团队自驾进藏,这也是一种旅游援藏的方式。”

  今年,西藏昌都地区文化部门主动找到丹增,希望让当地歌舞文化走出西藏,为更多人所知。丹增将这一信息带到武汉,江汉区文化局出资30万元主动购买服务,邀请西藏印象组织本地和昌都的40余名藏族演员,成立艺术团,每月开展一场藏族歌舞进社区活动,将最具西藏特色的弦子、锅庄舞、《扎西德勒》等歌舞曲目带到市民身边。

  为藏族大学生开辟就业平台

  如今的汉藏文化交流中心,不仅是藏族产品的家,也成为很多来汉读书的藏族孩子的“娘家”。曾经有藏族大学生上午去学校报到,下午就拿着地图来到中心找“丹叔叔”,只因为家人听说过丹增的故事,“这样在武汉也有了依靠”。

  丹增为这些藏族大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西藏印象实习。省人社厅为其授牌“高校毕业生就业基地”,中心对藏族学生开展营销、农牧、旅游等专业的技能培训,同时为西藏学子开展远程教育。

  丹增的手机里有个微信群,成员都是藏族学生。每天晚上10点至11点,便是丹增解答大家疑问的“微时间”。有人就未来是回西藏考公务员还是留在武汉询问丹增,他会耐心帮对方分析给出意见;有人反映家乡人挖虫草却没卖不出价,丹增答应帮他找销路;有人说在帽子上用十字绣绣出了藏族的图案,他答应将帽子放在西藏印象展出售卖;有人想创业,希望引进家乡的酸奶,他答应帮年轻人找原材料供应商;甚至有藏族女孩交了汉族男友,却因父母反对而苦恼,丹增为此专程给女孩家长打去电话,用自己的经历进行劝说,还邀请对方到武汉来见见女儿的心上人,并承诺“我来接待你们”……对于能实实在在地为藏族学子提供帮助,丹增乐此不疲。

  今年来,丹增与汉族同事共同努力,推动中心成立了工会、妇联、团支部。“尽管我本人不是党员,但我的同事还将运作在中心成立党支部。在汉工作的藏族同胞有2000多人,其中不乏党员。党支部成立后,他们也将拥有自己的组织和依靠”。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