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学者 · 名家-正文
马季先生的相声总是呈现一种时代精神(图)
//www.workercn.cn2017-09-28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记者:这个细节确实说明了马季先生对传统相声的继承和理解。

  李增瑞:马季先生有很深厚的传统相声底子,因为他得益于很多老师,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四位老前辈都给他上过课。上世纪60年代,中央广播说唱团组织所有老艺人挖掘传统节目,出了四大本册子,马季先生把这四大本册子,不能说倒背如流吧,也都研究透了。马季先生真是把相声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

  同时马季先生更是新相声的代表,也是这一代相声演员的代表,不但是相声表演艺术家,也是相声作家,也出过关于相声理论的书籍,而且培养了一些学生,是相声教育家。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继承传统、不断出新的精神。

  记者:马季先生的相声以新作品为主,您看过他表演传统相声吗?如何评价?

  李增瑞:2002年我们到台北演出,住在花莲的一百多名老兵专程赶过来,剧场特意给他们安排在过道加座。马季先生演完两段,时间已经很晚了,观众还不答应,马季先生又上台,其中一个观众在底下喊,“卖布头!”马季先生在台上说:“咱们在座的都是相声的老观众,都知道《卖布头》,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结果马季先生是从头到尾,又演了将近半小时。他在1987年得心脏病,我们都替他捏一把汗。

  马季先生下来后特别高兴,特别欣慰。他跟我们说,他们这些人离开大陆那么多年,想听《卖布头》,我得给他们说。这是咱们同胞手足之情,保不齐他们就有北京人,他们都渴望能听到他们几十年没听过的东西。马季先生很长时间没演《卖布头》,提前也没有准备,但是说实话表演得非常流畅,可见他传统相声功力之深。

  马季先生总结相声特点

  说学演唱,逗在其中

  记者:传统是相声的根基。

  李增瑞:我跟谦祥在一起合作57年了,从1960年到现在,从小就在传统节目当中一点点成长起来。1978年我们演《罗成戏貂蝉》也是传统节目,后来改的《数来宝》也是传统节目。我们觉得相声这种艺术形式一定要跟上时代,要不断出新。特别是跟马季先生学习之后,他那种创新精神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记者:您和王谦祥先生是怎么认识马季先生的?

  李增瑞:从小我们就演马季先生的节目,对马季先生一直都非常仰慕。后来我们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马季先生,到家里去拜访,马季先生说,我知道你们俩,挺好。打那起,我们写什么东西,就去找他请教。

  我写了个《戏与歌》,是吉他相声。开始我担心马季先生会不会不高兴?但他看了之后马上就说,这没关系,你虽然拿着吉他,但你这个是相声。但是你这相声有毛病──情节线有,但从始至终的包袱线没有。我一琢磨觉得对。他总结,相声说学演唱,逗在其中。逗在其中就是包袱线。

  记者:不是“说学逗唱”。

  王谦祥:马季先生把相声的表演提到了一个高度。“相声”俩字怎么理解?“相”就是表演,“声”是语言。表演是第一位的,不叫“声相”。双簧不“使相”,但也是相声的一种形式,他就靠表演。小时候我们学相声,老师教的时候说“这点儿得使相”,“使相”不就是表演吗。每个演员,包括说单口,没有表演就跟念书一样。不过过去没有人把表演强调出来,而是强调“说学逗唱、语言艺术”。其实不单相声是语言艺术,所有的表演都要靠语言,哑剧是体态语言,舞蹈是肢体语言,都没有离开语言的范畴。

  记者:您和谦祥老师那时候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了吗?

  李增瑞:1990年亚运会以前,在苏州,所有这些弟子搞了一次谢师会,感谢先生对我们的培养,感谢老祖宗留下这门艺术。姜昆、赵炎、冯巩、黄宏都去了。白天谢师会,晚上在体育馆演出,收入捐给了亚运会。

  现在有些孩子拜师,要磕头、摆知,要有“引保代”,我们没有。马季先生不愿意搞这种仪式,他本身也没有磕头拜师,就是参加了北京市的全国调演,演了一个董凤桐先生写的节目,拿了一等奖,很拔尖儿,侯宝林先生看上他了。当时煤矿文工团也想要他,他们有篮球队,对马季先生吸引很大,因为他喜欢篮球、足球。但最终还是来了中央广播说唱团。

  记者:宝坻是马季先生的故乡,您几次来宝坻,是否也体会到了这种家乡人的热情?

  李增瑞:宝坻区对“马季杯”这个事很重视,其中主要一个倡导人是张伯苓,马季先生过去到宝坻来都是张伯苓带着他,他写过关于马季先生的书。马季先生对家乡有感情,家乡人民也非常喜欢马季先生。所以我们在宝坻除了展演,还搞过很多马季先生的纪念活动。我觉得“马季杯”还是提倡一种继承和发展的精神,这在马季先生身上都有所体现。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