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学者 · 名家-正文
马季先生的相声总是呈现一种时代精神(图)
//www.workercn.cn2017-09-28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增瑞 30年前在天津表演《风灾》走红

  李增瑞,1947年生于北京,马季先生弟子,相声表演艺术家。13岁进入北京市曲艺团学员班,一直与王谦祥合作至今,作品有《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天仙配》《老放牛》等。舞台风格冷面滑稽、稳重严谨。

  王谦祥在台上、台下都很有人缘,一张笑脸,年轻时伶俐调皮,年长后更增添了几分幽默睿智。而他的搭档李增瑞,给人的印象则是朴实敦厚,又在不经意间露出几分狡黠。

  李增瑞在北京前门的胡同里出生、长大。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在学校的联欢会上表演过相声。

  1960年,全国文艺团体都存在青黄不接的状况,文化部通知要求各文艺团体招收学员,北京人艺、北京京剧团都办起了学员班。李增瑞的一个发小知道了北京市曲艺团招生的消息,拉着李增瑞一起去报名考试。两人表演了一段《我的历史》,李增瑞又唱了首歌。过了两个月,就在李增瑞觉得没希望的时候,他接到了曲艺团的录取通知书。

  那届学员班有60个学生。学员们白天上课晚上看节目,一边学一边演,学会一两个段子就上台试演,跟北京市曲艺团一起演出。李增瑞记得他和王谦祥总是开场的节目:“试演有问题,回去后继续巩固、修改。”

  “谭伯儒先生跟王长友王先生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方法不是注入式的,不是我怎么演你必须怎么演。他听,闭着眼睛听,跟你讲,这儿快了,慢点,沉住气,再稳点,反反复复地让你来。他也很少做示范,就是靠你自己去领悟,让你自己把握语言的节奏。这个语言的节奏是从哪来的呢,是你的心理节奏决定了语言节奏,他让你把握的就是一个节奏,别拖,也别急。”

  赵振铎是王长友的徒弟,所以有人说过,能把赵振铎培养成相声艺术家,说明长友先生是非常了不起的老师。“从我跟谦祥来讲,很多人说我们俩怎么看怎么都像是学生,哪像说相声的?但是我们在长友先生的指导下成功了。”

  1981年,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北方片)观摩演出在天津举行,王谦祥、李增瑞表演了廉春明的作品《风灾》。这段节目全凭说功,获得表演一等奖。同期演出的相声节目还有侯耀文、石富宽的《戏曲漫谈》,苏文茂、马志存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来自辽宁省鞍山市曲艺团的刘兰芳表演了评书《岳云锤震金蝉子》。那一次,李增瑞和王谦祥感受到天津观众真热情。

  王谦祥 马季先生支持大学生表演相声

  马季先生给我们选的节目

  我们现在还在演

  记者:当初您是北京市曲艺团的相声演员,跟马季先生不是一个单位,怎么拜到了马季先生门下?

  王谦祥: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有一个关系很好的作者叫廉春明,他是部队的,复员后到首钢。他写相声,写完了一个、两个、三个就给我,感觉挺好。马季先生演过他的节目,说起来他也算马季先生的学生。他提到要把我们介绍给马季先生。我说好啊。过了两天,我和增瑞、春明一块儿去马季先生家里。马季先生说,你们俩,咱又不是没见过,干嘛非得通过一个人介绍,你们俩进门不就行了吗!我说您不知道,我们俩都杵窝子。就这么去了一趟。第二趟,还是春明陪着。第三趟,还是陪着。马季先生说,他已经陪你们来三次了,下次就你们俩来,不带他行吗?我说行。

  大概到第四次,马季先生给了我们一个作品,跟我们说,按照你们俩的表演风格找到一个节目。我一看,哎呦,这真是按我们俩的风格写的,叫《笑的探讨》。就这个节目,一直还在演。这次“马季杯”我们还在演这个节目。也是从老活翻过来的,翻的完全是新的生活。

  记者:所以也是“带艺拜师”投入马季先生门下了。

  王谦祥:我们的确算是“带艺拜师”,马季先生没有刻意非要求什么,但每隔一段时间都有节目给我们。到了1987年,马季先生组建自己作品的演出小分队,我们一起出去演出了大概几个月。出去前,马季先生给了我们一个节目,《无名者》。

  记者:给您一段节目让您表演,再给予指导。

  王谦祥:对,我觉得因为我们学的跟其他好多人、包括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演员学的都不一样。我们是科班,所以从小就养成了那么一种习惯。我们每次请马季先生给我们看看节目,都是先生坐那儿,我们俩规规矩矩站着说。必须得拿师父当师父,你才能说好相声;拿师父不当师父,或者你根本就不说,坐那儿念本子,这念不出味儿来,因为这里头除了人家写出来的东西,还需要你的感情,你的体会,通过你的表演来表演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看出问题。我们俩自己觉得自己做得还算行吧,所以先生也挺满意的,他的要求比较宽松,对我们俩也特殊一点儿。

  记者:您二位跟马季先生之间,我觉得特别像教授带研究生,已经有基础了,需要继续提升。

  王谦祥:是、是,其实我跟马季先生可能也是有些缘分。比如我父亲是从天津调到包头,我在包头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里就演过马季先生的《找舅舅》,而且马季先生在相声里写的找舅舅的这个人,就住在我父亲他们单位的办公室里。

  我跟增瑞统计过,我们真演了不少马季先生的节目,包括先生上大庆去了几个月,带回来两个节目,我们也演了。对他的作品,一个是亲,这是老师写的;第二个,他不管是写农民的、工人的,还是其他行业的,基本上都是我见过的人,我听说过的事。

  记者:他的作品是真正来源于生活。

  王谦祥:对,他的节目其实你只要是认真演,真正体会到他想说什么,他想演什么,这个节目基本上我们讲就八分熟了。一直到先生临走的前几年,还给我们节目呢,他改编的节目。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