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鸣宇:留住相声基因,抖响时尚包袱
//www.workercn.cn2017-02-23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天津“80后”

  先锋相声创业

  今年天津卫视春晚,李鸣宇与王文林带来了全新作品《网红养成记》。这段相声以眼下最热的网红、直播为创作蓝本,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讲述了网红与网络直播的乐与苦。一少一老、一时尚一传统的搭档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反差。时尚与传统交融,一直是李鸣宇坚持的方向。他提出并尝试多年的“先锋相声”概念,为相声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探索。

  李鸣宇一手创办的鸣世寰宇文化公司位于北京一处文化创意产业园内。一身潮人装扮的他,坐在摆着中式家具、古玩瓷瓶的办公室里以茶待客,谈他对传统相声的理解。眼前的场景,为他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理念做了最好的注解。

  李鸣宇是天津老城里的孩子,家里祖辈都是老天津卫。他从小跟随齐仁泽先生学国画,高中上了天津美院附中。如果没爱上相声,他很可能成为一名画家。

  其实天津孩子没有不爱相声的,李鸣宇多了一个“更”字。那时候南市的中华曲苑、燕乐茶园还卖6块钱一张票,带茶水,他是茶馆的常客,零花钱全买票听了相声,每次都坐最前排,因为老去,到的也早。

  “喜欢相声,但找不到老师,就跟录老师学——录音机录老师。”李鸣宇回忆,慢慢的他又跟几个票友一起玩儿,“我是处女座,虽然是玩票,但绝不是以业余的方式来玩儿,而是以半职业的,或者接近于职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十七八岁时就能上台演了,参加一些惠民演出,蹬自行车俩小时跑过去,演完每人分十几块钱,有零有整的。”

  那拨票友中除了李鸣宇,还有高峰、裘英俊和许建,都成了专业相声演员。“那时候高峰在农学院上学,裘英俊在南开大学上学,我还在上高中,我们仨都是业余。相对比较专业的是许建,他上过北方曲校。”

  因为太爱相声,李鸣宇放弃国画,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相声大专班。上学期间,他受到主讲老师冯巩的关注,毕业后留在北京,拜冯巩为师,还在2008年参与创作了冯巩的春晚小品《公交协奏曲》。

  李鸣宇说,这些年师父给他最大的启发,就是教会了他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中找到出路。“他一直跟我说,鸣宇,一定要把传统相声说好,但说好传统相声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比如马三立泰斗、侯宝林大师、马季先生,传统相声已经烂在他们肚子里,但马老照样有《十点钟开始》,有《似曾相识人》,这才是树立他相声泰斗地位的作品。”

  李鸣宇现在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签约演员,还创办了相声小剧场——“鸣乐汇先锋相声根据地”。做小剧场,李鸣宇也遇到了该遇到的一切喜怒哀乐。“经历了票房不好,也经历了一票难求,起起伏伏,人来来走走。就这么一路走过来。”

  2016年,他们的公司进入天使轮投资,今年也将进A轮投资。“很多相声团体起起伏伏,最后没了。我们没有大张旗鼓,一步步靠作品、靠能力往前推。走得不算快,但是算稳当的吧。”

  上相声大专班时开始创作相声

  成了中戏小剧场的“明星”

  记者:您为什么要放弃国画改学相声,回忆一下考中戏相声班的情况?

  李鸣宇:因为太喜欢相声了。2003年,我知道中戏相声班招生的消息,就想去报考。当时的想法,只要能进这个班,考最后一名也行。考进去才知道,我的成绩是专业课第三名。中戏相声班贾玲是第一届,我是第二届。我们班有四个天津孩子,有世家出身的,有已经拜师的,有上过北方曲校的,我是第四个,是最业余的,很尴尬。其他地方的同学认为你们是天津来的,天津是曲艺之乡,你们就应该说得好才对。但我又是业余的,所以一开始就特努力,铆着劲儿考,上了中戏后就更努力了。

  记者:您觉得在中戏相声班学习和拜师学艺有哪些差别?

  李鸣宇:首先是老师。冯巩老师、李立山老师、王金宝老师是我们的专业课老师。中戏的星妈妈常莉老师教我们表演,这一点和拜师学艺不一样。课程就是声台形表、说学逗唱,也教创作。另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开始在学校演出。

  相声这门艺术很特殊,相声的创作过程需要观众参与,需要现场感。一段相声排练十次,不如上台演一次。排练是在自己的想象当中,只有真正上台,才知道这个作品在观众中眼里是什么样的,是好与不好,火还是不火。所以由于相声的特殊性,我们相声班在第二年的时候,在学校里干了一个相声俱乐部,用学校的小剧场,每周四晚上免费给同学们演出,剧场进满了为止。这就多一个实践机会。

  记者:那么您自己在这个阶段的演出中,有哪些收获?

  李鸣宇:开始派场根本派不上我,没我事儿。因为大伙儿都学一年了,都想上台实践。但您也知道,我们一学期只学一个段子,一年学两个作品,干剧场,靠两个作品是不可能撑起来的,因为每天要面对的是同一批学生观众。过了一个月,这些作品演完了,没活了,再演也就是重复。我开始上,我那时候就自己创作。我从开场干到腰,从腰干到压轴、攒底,一直到毕业。

  记者:都是一个班的同学,攒底也代表了能力。

  李鸣宇:我攒底不好干啊。攒底代表身份,代表位置。所以就是靠着作品,一点点坐稳。在学校里优越感特别强,不夸张地说,到毕业之前,很多表演系的女孩儿给我发信息追我;还有女同学来我们宿舍敲门。在学校里小火过一段时间。当然我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逃了很多表演课和声乐课来创作新相声。因为每周一段,压力特别大。那时候冯巩老师经常给我们班长打电话,问今晚上有李鸣宇吗?班长说有,他就过来看。也就是那时候冯巩老师开始注意我了。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