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祝希娟为22大电影明星拍专题(图)
//www.workercn.cn2017-07-04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79岁的祝希娟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一个古稀老人,她说话慢条斯理,但透着一股江南女子的温柔。对于她的身体状况,她颇为自豪。74岁拍戏的时候,居然还能亲自骑马拍摄。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对表演事业的热爱,她说自己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于表演事业的追求。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祝希娟老师不但带来了自己主演的新作《大雪冬至》,还抽空接受了《北京晚报》的独家专访,而她花了4年时间制作的23集“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的电视专题片也很快将要跟观众见面。

  ■“我觉得做这个事情太晚了”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太清楚“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都有谁,但对于老一辈来说,进入“22大电影明星”的演员们在当时的年代个个都是如雷贯耳的。“这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第一次造星运动。”祝希娟笑着说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周总理提出,我们要把电影院里挂着的苏联22大明星的肖像拿下来,挂上我们自己的22大电影明星。于是,周总理亲自批下来“22大电影明星”。

  祝希娟当年刚好24岁,是22大明星中最小的,她也是其中唯一一个话剧团的演员,当年本来进入名单的是刘琼老师,后来总理亲自给她打电话,“让年轻演员上!”于是祝希娟才进入了最后的名单中,22大明星中包括赵丹、上官云珠、白杨等当时的巨星。如今,这22位新中国的电影明星,还有10人健在。

  早在3年前,祝希娟萌生了给当年的“22大明星”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想法,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了深圳市委宣传部的同意,后者出资250万,一共拍摄23集,由祝希娟来担任制作人。专题片每个人半小时,采用文艺纪录片的方式拍摄。

  “我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情太晚了,因为在拍摄过程中,陈强老师和张瑞芳老师相继去世。后来拍摄中,陈强部分是由陈佩斯来接受采访,他讲了父亲的一些往事才得以完成。我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让现在的观众能够了解一下这些明星们的德艺双馨。他们生活中的优秀品德和精湛的演技、代表作。”

  这次拍摄“22大电影明星”专题片,由于资金少,祝希娟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关系和名气,能刷脸的就尽量刷脸,“中国电影博物馆和上海电影博物馆,没收我一分钱,随便拍。”

  “我亲自把这些老演员接到棚里,拍完还把他们送回去。”拍了仲星火,本来想让他讲讲跟张瑞芳拍摄《李双双》的细节,这中间,仲星火还邀请她去家里吃饺子,“结果过两天他就走了。我觉得抢救工作责无旁贷,我一辈子搞艺术就是为了这些。”

  ■“改行”做深圳电视的拓荒者

  很多人知道祝希娟拍摄的《红色娘子军》、《啊,摇篮》等电影,但很少有人知道,祝希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去了深圳,参与创办深圳电视台,任副台长。

  在拍完谢晋导演的《啊!摇篮》后,祝希娟的年龄也接近40岁,这时候,她开始认真考虑起转型的事情。她曾经想转型当导演,但谢晋告诉她,“太晚了!”

  1983年,她跟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去意大利参加“中国电影回顾展”。在参观的过程中,她敏锐地发现,意大利的电视冲击电影非常厉害。“就连费里尼拍摄的片子在意大利的票房都很少。”她觉得,中国的电视迟早也会发展起来,“我得为自己找一条转型的路。”从意大利回国后,深圳市刚好到上海来招聘人员。当时中央同意在“京津沪”招收一些中高级知识分子,去参加深圳的建设。祝希娟觉得“改行”的时机成熟,主动请缨,很快上级就批复了。

  深圳居民在此之前一直看香港电视,每天只有半小时中央台的转播,这还是由广东台中转过来的。祝希娟到了深圳后,马上被任命为深圳电视台副台长,分管文艺工作。她觉得很豪迈,“能把一个电视台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很有成就感。”在此之前,她连小组长都没有当过,“党让干啥就干啥,不会就学着干。”她开始学着做干部,一干就是15年!

  1984年一月份深圳电视台开台,6月份祝希娟就主持拍摄了一部电视单本剧,叫《爱在酒家》,导演是郭宝昌。电影方面,祝希娟也是雷厉风行,投拍了一部电影叫《特区男性公民》,也是郭宝昌执导。在祝希娟的主持下,深圳电视台很快就成立了电视艺术中心。电视剧方面,跟唐国强和潘虹合作,拍摄了一部讲述大亚湾核电站的电视剧;电影方面,深圳电视台投了12万元人民币,跟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合作,投拍了冯小宁的《北洋水师》。“后来我们电视艺术中心基本上做到了一年一个飞天奖。曾经有一年,一连拿了三个飞天奖。”祝希娟骄傲地说。

  祝希娟退休后,由于台里推行“制播分离”,深圳电视台电视艺术中心也解散了。聊起这段岁月,她感慨地说,“我们是深圳电视的拓荒者。”

  祝希娟在深圳有一个“祝希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但是拍得东西很少。“现在这个市场我跟不上。”

  2006年她的公司曾拍过一部电影,叫《滑向未来》,是讲极限运动的。祝希娟儿子何量担任导演,他刚从美国回来,滑板滑得很好。自己编剧,自己主演。为了拍摄这部影片,祝希娟亲自当制片主任,深圳的滑板队员们也非常支持,“孩子们都自己花钱买水喝,拍摄过程非常辛苦。”

  为了这部影片,祝希娟投进去所有的积蓄,但由于宣传资金的短缺,这部影片最终并没有进入院线。《滑向未来》 2008年入围8部奥运会的展播片,是深圳唯一的一部。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