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歌剧演唱家王玉珍:被洪湖水“撞”开的人生
//www.workercn.cn2017-05-11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左图为王玉珍(右)与贺龙夫人薛明在一起

  

  右图为1959年《洪湖赤卫队》在北京首演时,王玉珍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前留影

  王建柱

  “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演了一部好戏,演了一个英雄人物。”歌剧演唱家王玉珍曾经在很多场合由衷地这样表示。

  1959年、1961年,王玉珍分别在同名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地扮演了剧中主要角色韩英,成为几代人记忆中抹不去的经典形象。今年82岁的王玉珍笑声朗朗地说:“这部戏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处处打上了鲜明的‘洪湖’烙印。它和我所经历的‘情’和‘爱’,联系在一起。”于是,有幸听王玉珍讲述《洪湖赤卫队》幕后故事和长达半个世纪的洪湖情缘。

  第一次演出:女扮男装“小放牛”

  1935年出生于湖北仙桃沙湖镇的王玉珍,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位以舞台为生的艺术家。1949年武汉刚解放,王玉珍就兴奋地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选择——各类培训班都在吸引她,刚开始,年仅14岁的她报名去武汉硚口区文化馆学缝纫,结果才学两天,自幼爱唱歌的她又被歌咏班吸引。老师认为她的嗓音条件不错,就收下了她。为迎接1950年国庆演出,她被分配演《小放牛》中的小男孩,因为表现出挑,被推荐去考湖北省文化艺术团。王玉珍至今记得,从汉口去武昌投考的那一天,母亲从箱底摸出一块银元递给她说:“考不上,就回来。”运气又一次眷顾了王玉珍,歌咏班同去考试的4人中只有她一个被录取。

  进团以后,王玉珍感觉如鱼得水。沔阳花鼓戏、民歌民谣和地方小调让她如痴如醉,戏曲里的唱、念、做、打,楚剧、汉剧、川剧、河南梆子等她样样都学,为以后的艺术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她得到机会出演改编后的楚剧《秋江》和《刘海砍樵》。她还深入鄂西山区采风,发掘和演唱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龙船调》,逐渐成为了团里的台柱子。“我是从仙桃那块土地上迈向歌剧舞台的,是家乡的水土和文化滋养了我。”王玉珍说。

  贺龙点拨,韩英形象更走心

  1959年,王玉珍艺术才华闪亮绽放的时刻来到了。以贺龙元帅姐姐贺英为原型创作的歌剧《洪湖赤卫队》被搬上舞台,23岁的王玉珍出演剧中主角韩英。

  “刚开始我并不喜欢这个剧,认为剧情太简单,缺乏起伏。”王玉珍说。但这一切都因她回到沔阳、洪湖等地根据地体验生活后,有了改变。听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讲故事,渐渐地,王玉珍被那些真实事件所感动,“当含着眼泪去化妆,再去演出时,一切就不一样了。”歌剧《洪湖赤卫队》第一次公演是在洪湖县委礼堂。演出结束时,老赤卫队员和家属们上台与演员们相拥祝贺,很多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后来到北京的第一次演出,正是1959年11月,没想到一演就收不住,持续了两个多月,票价也从开始的每张4毛,涨到了1块2。每次戏散场时都有很多观众拥到后台,久久不肯散去。王玉珍说:“那段经历至今让我感到很幸福。那时,机关、学校、乡村、车站、码头、食堂,去哪里演,都是有求必到。我经常是上午、中午、晚上连演三场,一场下来就是几个小时。”

  《洪湖赤卫队》的第100场演出是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此前,演员们并不知道有哪位领导人会莅临现场。当舞台上的韩英在狱中与母亲告别,韩母唱道:“洪湖赤卫队,快跟贺龙回,活捉彭霸天,消灭白极会……”时,观众席第一排中间站起一个高大的身影。是贺龙,贺龙真的来了!

  王玉珍记得,演出结束,贺龙同志在北京饭店宴请剧组全体成员。贺老总反复叮嘱剧团负责人:在剧中尽量少提我,多歌颂党中央、毛主席。席间,贺龙问王玉珍,你知道洪湖的峰口河吗?王玉珍连连点头。贺龙说,那时候,敌人把我们同志的头砍了扔到河里,那条河都变红了。王玉珍深受震动,“听到烈士故事后,每一句台词对我都不再是死板词句或空洞口号,那一字字、一句句,都是用鲜血凝成的。”此后的演出中,她用心去贴近韩英,在舞台上也更加注重揭示韩英的内心世界。

  1960年,歌剧《洪湖赤卫队》被搬上了银幕,挑选韩英的扮演者时,王玉珍凭着扎实的民歌唱功和丰富的舞台经验,成为4个竞争者中的佼佼者。她一路走来,主演的韩英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演唱的主题歌成为红色经典,盛传不衰。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成功,反过来又促进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再创作,至今,这部歌剧在舞台上演出场次已达一千多场(次),王玉珍声名遐迩,歌唱事业跃上了巅峰。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