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马崇德:长征中因脚伤失散 用一生继续“长征”(图)
//www.workercn.cn2016-09-28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马崇德和妻子王玉珍

  他是一名没有完成长征的老红军,但依然继续着一场人生的“长征”。

  在黔东南苗岭的冷坪山下,一个美丽的苗寨,有一位在异乡生活多年的老红军,他就是如今已经99岁高龄的老红军马崇德。

  在湘江战役中,马崇德左脚靠近脚腕处中枪。为了不拖累大部队行军,他和十多位战友一起“掉队”了。在追赶大部队的路途上,他们偶遇一伙土匪围攻,最终只剩下他一人存活。

  他最终倒了下来,被路过的苗族同胞救起。在得知追赶大部队无望后,为了报恩,最终留在了恩人身边,在苗寨一待八十多年。

  1987年,党史、民政部门经核查,认定了马崇德的身份为失散红军。当地人都习惯叫他“马红军”。

  “我想回家看看。”今年已经99岁的老人马崇德告诉记者,他的老家是广西乐业县,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过老家了。他是贵州黔东南地区唯一健在的老红军。

  当地人称“马红军”

  据乐业县党史办1987年的调查报告,马崇德原是乐业县逻沙乡黄龙村棒屯人,家里有多个兄弟姐妹,马崇德最小。“马崇德,原名叫马海,书名叫马成祥。”

  马崇德住在距离黔东南州黄平县近50公里的苗寨,从县城一路沿着盘旋的山路,记者终于找到了黄瓢乡屯上村。

  这里是无论男女老幼,均会在手腕上戴着苗族特有的银饰。除了已经年近百岁的马崇德。

  立秋后的下午,贵州山中早晚已有些凉意,但大多数年轻人的穿着,还是以短袖为主。端坐在自家门口的马崇德,却穿着一件厚厚的毛衣,头上还戴了一顶棉绒的帽子。

  当记者看到他时,他正用已经有些浑浊的眼睛,注视着不远处绿色的大山,双手扶着双腿,一言不发。在当地,马崇德另外一个名字更为响亮——“马红军”,这是当地人对马崇德的尊称,从年轻到年长,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近百年的时间里,马崇德大多数时候都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马红军”。

  “为什么叫马红军?因为他就是红军啊。”一位村民笑着告诉记者,从他记事开始,他就知道村子里有位老红军,曾经带着村子里的年轻人闹革命、打土豪,让村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马崇德的传奇经历,曾在2010年改编成电影。电影的片名,就叫作《马红军》。

  14岁“救母入伍”

  1931年,马崇德刚满14岁,乐业县逻沙乡的保长杨光录带人,要抓他去当兵。马崇德不愿意参加国民党,就逃到亲戚家。

  最后,保长就把马崇德的母亲抓到乡公所(当时的派出所)关押。马崇德知道后,独自去了乡公所把母亲换回来。就这样,马崇德被乡警捆绑去当兵。

  “我属蛇,被国民党抓壮丁时才14岁。”马崇德说,到了靖县,马崇德才有机会给家里写了信,说他所在的队伍要北上。

  1932年,到了江西南昌,马崇德分别给妹妹马冬和大姐马彩荣写了信。

  “当兵后广西那边能找到的信息就这么多,后来就和他失去联系了,广西那边的亲人也不知道他的死活。”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在多年之后,马崇德曾经返乡寻找过健在的亲人。

  从1932年到1934年,马崇德经历过两次大战。“一次是在南昌,一次是在湖南。”马崇德回忆,他在南昌时是国民党士兵,被红军俘虏后,经过深思熟虑,加入了红军。

  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爆发。红军长征出发后遭遇了最艰苦的一仗。“我就是在过湘江时负伤的,左脚靠近脚腕处中枪。”马崇德断断续续地回忆,这场持续到当年12月1日的战役,牺牲了不少战友。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