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陈华堂:发现马坝人的无名英雄(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9-27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雷公墨”最后研究者陈华堂  
他是发现马坝人的无名英雄  
86岁老人痴迷研究陨石 学界冷遇与民间收藏热潮形成鲜明对比    

  陈华堂

  陈华堂收藏的陨石。

  居住在猎德村一间80多平方米回迁房内的陈华堂已经86岁了。曾经的村居早已换成林立的高楼,只有来往熙攘的人群,还保留着些许村子的原汁原味。

  在这里,没有人会特别留意这样一位老人,况且是一名与石头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人,即便这些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几十万年前的天外来客——陨石。

  随着炒“石”热的到来,这些陨石迎来了时来运转的时刻。像陈华堂这样的老一辈研究者也搭上了“便车”,只是那些成就陨石科研价值的过往辉煌,已没有多少人得知了。

  陈华堂刚被邀请去参加一个“雷公墨”的精品展览。说是科普活动,但陈华堂发现,其间夹杂着浓浓的商业味。陈华堂心里明白,主办方是看中他在雷公墨科研领域的权威性才邀请他,毕竟,现在对雷公墨的科研已经后继无人。

  雷公墨的最后科研人

  雷公墨是一种玻璃陨石的俗称。几十年里,陈华堂看着它从正名、到科研,到走入商业市场。随着它的商业价值被逐渐拔高,科研属性却几乎坍塌。

  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关于雷公墨本身的研究,已经相当透彻。另一方面,这些年来,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去做这种“冷门”研究。很多学校由于没有生源,古地理系已经不复存在。

  “现在研究它的机构,除了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之外,找不到第三家了。”想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研究盛景,陈华堂唏嘘不已。

  实际上,陈华堂对陨石的研究,也是半路出家,研究地貌才是他的“主业”,研究陨石是他的业余爱好,陈华堂对陨石的研究始于一篇学术论文。这是发表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地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者李达明在文中对雷公墨的身份提出了疑问。在此之前,雷公墨一直被认为是地球火山喷发后的产物。虽然作者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此文发表之后,学术界开始扭转观念,考虑它作为陨石的可能性。

  “追究”陨石几十年

  1963年开始,陈华堂特别关注到雷公墨的这一难解之谜。这种天然熔融物质的形成,一百多年来,引来不少科学家的研究。随后的几年时间,他几次到雷州半岛东岸和湛江湾地区进行地貌调查,特别是1976年,陈华堂到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长达半年时间,他“扎根”湛江湾,每天在水边寻找雷公墨。

  陈华堂当时的状态完全是走火入魔。从最开始的散乱寻找,到研究清楚地形后,陈华堂总能精准地找到雷公墨。

  陈华堂将多年来精心采集的十多个玻璃陨石样本送到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最后成文的一篇《中国琼雷地区玻璃陨石成分的初步研究》,通过对这些样本的成分分析,雷公墨被证实为澳大利亚、东南亚散落区的玻璃陨石群,这些玻璃陨石产生于70万~80万年前。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