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陆谷孙:演绎现实版《编舟记》的老神仙走了
//www.workercn.cn2016-08-05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不媚上,不媚洋,不媚世
长求知,长求善,长求真

  “无愧于我,无愧于人”

  7月28日,复旦英文系教授陆谷孙去世了,享年76岁。

  陆先生的生平经历并不复杂,很像是一部现实版的《编舟记》。《编舟记》是2013年的一部日本电影,讲了一个编辑花了漫长时间编纂辞典的故事,平淡单调中,有一股令人敬服的力量。陆先生也是如此,他生于1940年,从三十岁上和词典结缘,从筹划,到编写,到补编、重版,一部《英汉大词典》,整整花费了二十余年工夫。逢下卷出版时(1991年),他已年过半百。

  在那个电子检索不发达的时代,编纂这样一部词典的难度可想而知。但陆先生自己有一段话,却不能不令人感佩:“苦则苦矣!然而,有志于此道的学人会从单调、繁琐、繁重、艰辛的劳动中发掘乐趣,寻求报偿。乐趣在于遨游英语语词的海洋,报偿在于翱翔英语文化的天地。语词是音像生动的诗画,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曲折有致的史话,是确凿可信的科学,其中的甘美我们在编纂《英汉大词典》的过程中反复咀嚼,多少领略到了一些。”何为“编舟”的“甘美”?大概和任何孜孜矻矻的工作一样,一是无愧于我,二是无愧于人。

  “无愧于我”,是从编写前就开始的。《英汉大词典》是1976年由时任总理周恩来亲自拍板的项目,在特殊的年代里,不仅是一项国家任务,也是政治任务。陆谷孙被调派进组时,编写组一度多达100多人,两年后赶上改革开放,组里调走的调走、出国的出国,一度仅剩17个人。词典眼看要落空,陆谷孙的劲儿却上来了:非编完不可。到了1986年,他接受任命,成为《英汉大词典》主编,当下立下投名状:编完词典之前不出国、不兼课、不另写书。

  “不允许自己泄气,不允许自己喘息,始终以超寻常的负荷和节奏工作,把定稿、发稿、校对、通读等环节的繁重任务统统揽在自己身上。”词典编成了,陆先生就退到幕后,谢绝了各种各样的评奖和会议活动。从这点上看,他和许多上一代学人的精神气质有着相似之处:潜心做学术、做编纂工作自来都是寂寞的事业,他们却能甘之如饴。

  “无愧于我”的结果,便是“无愧于人”。这部《英汉大词典》,是我国有史以来独立研编(而非编译)的最大的一部英汉词典,收词量斐然,二十多年来帮助无数人学习英语、走向世界,重要性毋庸多论。钱钟书先生为它题写了书名,称赞为“细贴精微,罕可伦偶”,而英美词典专家也称它为“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之一”。 香港学者董桥则喟叹道:“不可一日无此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