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告别陈忠实:文学依然神圣
//www.workercn.cn2016-05-0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1992年,《白鹿原》创作完成,这部50万字的小说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具有史志意蕴和史诗风格。这些年来,《白鹿原》不仅获得了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还先后被翻译成法文、日文、韩文等多个语种,而且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是我国被改编最多的文学经典之一。《白鹿原》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人的30本书”,并在权威的“改革开放30年10部长篇小说”评选中名列第一。

  肖云儒说:“在《白鹿原》中,社会运动冲击着传统社会,人性解放冲击着传统观念。小说描述了半个世纪中传统社会的瓦解和新社会的酝酿和建立这一巨大变革。《白鹿原》的成功之处,在于陈忠实从中国社会信息最富集的村落生活中,全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

  陕西是中国文坛的重镇,不仅老一辈作家佳作不断,还涌现出很多文学新人。作为陕西文坛的领军人物,陈忠实用自己热爱文学的火光,无私地为文学后辈们引路。

  17年前,19岁的沈鹏还是一名高三学生,爱好写作的他发表了不少作品并出版了一本诗文集。沈鹏回忆道:“当时想加入省作协,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给时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的陈老寄了一些自己的作品,不料半个月后就收到了他的回信,说我的文字很有灵性,已将作品转到通联部。”在这封信中,陈忠实鼓励沈鹏要好好读书,并告诉他文学依然神圣,要坚持创作。很快,沈鹏按程序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会员。

  “70后”作家周瑄璞近年来创作了多部中篇及长篇小说,周瑄璞告诉记者,陈忠实一直关心着她的长篇小说《多湾》的创作,还向出版社的编辑打电话进行推荐,后来出版不太顺利,陈忠实告诫她:“不论是中国文坛,还是你自己,都不缺长篇而是缺精品,你不要着急,好好打磨。”

  上世纪60年代初,还在上高中的陈忠实在自己的母校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创立了春芽文学社。50多年过去了,文学社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舞台,把一颗颗文学创作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们的心间。

  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校长胡晓建说:“陈忠实老师对孩子们的影响特别大,我们的校内刊物一直在做。它传承了陈老师对文学、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精神。今天,我们学生依然在学习和传承他的这种精神。”

  待人厚道又坚持原则,陈忠实的性格中既有豁达宽厚的君子之风,又不乏关中汉子的直率倔强。

  在陕西文坛,陈忠实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大到工作调动,小到推荐稿子,求一幅字,签一本书。陈忠实的书法——他自嘲“我的毛笔字是哄人的”,常有追慕名人者索求或购买,他也早已经声明:我的字,文友、朋友办事,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需要送人,分文不收。

  周瑄璞回忆道:“有一个文学爱好者打算出书,托我请陈老师题写书名。对这种事,陈老师总是答应得痛快。那位作者执意要送给陈老师一些润笔费,陈老师坚辞不收。事后,陈老师又特意打来电话,让我转告那位作者,请原谅他的态度,这是他的规矩,谁都不能破。”

  《陈忠实传》的作者邢小利说:“陈忠实常说自己是一个‘农民’,他从出生到40多岁成为专业作家,陈忠实人生的前50年都生活在农村。即使后来陈忠实在城市居住,他还时常回到老宅,因为那里有一块自己耕种的土地。”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著名作家陈彦陪伴陈忠实走过了最后的日子,陈彦说:“先生素来低调、质朴,即使在病重期间,他和家人也总是不愿麻烦别人。每次问到有什么要求,他们的回答总是两个字:没有。”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