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谦虚儒雅的长者莫伸:一部小说把“窗口单位”推向全国
//www.workercn.cn2015-06-11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纯文学写作转向影视创作

  记者:那又是什么原因让您从文学创作转向影视编剧,后来又执起导筒?

  莫伸:从纯粹的文学写作转向影视写作,有几个原因:一是我后来调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在电影制片厂工作,所有待遇都跟你的业绩有关,但这个业绩偏偏是跟小说创作无关的。我领着电影制片厂的工资,住着电影制片厂的房子,吃人家的饭,就得干人家的活儿,这是一种道德,或者说是一种规矩。二是编剧的稿酬要比小说高,我不是圣人,稿酬对我同样具有吸引力。三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图书开始商业化。我是个不太适应市场化的人,有些作家对市场把握得很高明,他们能拿捏好尺度,既不损害个人固守的创作底线,又能推出受市场欢迎的作品。而我做不到。我个人觉得,如果文学作品单纯为了市场而写作,于我不仅无法接受,而且是很困难的。由于这些综合性的原因,最后我就走到影视创作这条道路上来了。

  记者:从写小说到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当编剧,做导演,您有没有感到不适应?

  莫伸:当然不适应。刚开始做编剧信心满满,后来发现这个行业有两大缺陷,一是太被动了;二是太赶潮流了。所谓被动,就是你编出的剧本是否能够拍出像样的电影,完全不由你作主,制掣的因素太多。所谓赶潮流,就是电影是要赶时尚的,而偏偏我不喜欢赶时尚。有些潮流和时尚是趋势,也是必然,一定要跟,但不是所有的潮流和时尚都是值得去跟的。

  有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我的电影和电视作品拍一个砸一个。我写过一部叫《尘缘》的长篇小说,在出书的清样阶段,中央人民广播台的编辑看到这部小说,立即制作成节目,在《长篇小说连播》中连续播出,听众反映也很好。但是等到改编成电视剧,说实在话,一听制片方对剧本的意见,我就知道这部戏肯定砸了。剧本是“一剧之本”,一部好的剧本,一定是社会生活、思想含量,包括人物塑造和故事构织的综合形成,但是很多电影人并没有这种意识,或者说意识不到自己的缺陷,总是抛开作品总体的艺术构成而单纯去强调一个方面,这就非常容易偏颇,非常容易出问题。一件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通过无数情节、无数细节,甚至一句一句语言逐渐堆垒出来的。在艺术创作上,有很多东西是很微妙,需要认真去体会,而偏偏现在水准尚欠、却大而化之的导演太多。

  记者:从西安电影制片厂到成立西影集团,您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年,这三十年中您有怎样的感受?

  莫伸:我对西影厂的感情很深,尤其是赶上吴天明导演冲破禁锢的时代,他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对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都起到了带头作用。西影厂对我来说,无论是在思想上的启迪,还是在艺术上的切磋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当然,中国电影今后的发展会怎样,这个题目确实很大,也很难回答。现在方方面面的娱乐都有了,长年累月不去电影院的人也增多了。尽管现在票房很高,动辄上亿,但我觉得电影产业的继续发展并不那么简单,也绝不能盲目乐观。在这样一种挑战多多的大环境、大背景中,谁能够逆流而上,把电影做起来,谁就是成功者。具体到西影集团,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年纪很轻,但是非常有想法。我衷心希望西影能够逆潮流而不惊,顺潮流而扬帆。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