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谦虚儒雅的长者莫伸:一部小说把“窗口单位”推向全国
//www.workercn.cn2015-06-11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部小说把“窗口单位”推向全国

  记者:您年轻时做过铁路工人,后来怎样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讲讲您的经历吧。

  莫伸: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后来去农村插队当知青。前不久我看过一篇报道,讲习近平总书记当了多年知青,终于有一天要离开梁家河,那天一大早,村里的人都在路边等着送他,当时他忍不住流了泪。我特别感慨,因为我自己的经历让我完全能够体会那种心情。我是江苏人,从小跟随父母修建宝成铁路到陕西。我插队是在宝鸡县秦岭山区,也是生产队里最后一个招工回城的。临离开农村那天,我一大早起来,把地扫了,把案板擦干净,觉得依依不舍。一方面只有走出农村,才能挣工资养活自己;另一方面我和当地老百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心里很纠结。那天一出门,抬眼就看见村里的农民们,还有平时总是像影子般跟着我的一群孩子,都站在路边等着我,当时我就流泪了。多少年过去,我都忘不了。

  我招工到宝鸡车站当装卸工,特等重体力劳动,每个月粮食定量52斤。我干了整整7年,比当知青的劳动强度还要大。当装卸工时,业余时间觉得无聊,就开始看小说,后来又写小说。1977年,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人民的歌手》,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位编辑看到后,改编成配乐小说,后来又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编成广播剧。

  记者:我刚刚了解到,“窗口单位”这个词,就是由您早期的小说《窗口》而来的。这篇小说让您决心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能讲一下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吗?

  莫伸:小说《窗口》也是1977年年底写的。那时我还在铁路系统工作,对铁路上的很多部门比较熟悉。我以铁路售票窗口一位售票员与乘客的纠葛为线索,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这篇小说是抱着撞大运的想法寄给《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出乎意料的是,《人民文学》1978年第一期,在头条的位置发表了这篇小说,这对我这个业余作者来说是莫大的殊荣,因为《人民文学》是名家云集的地方,能够如此重视这样一篇投稿作品,也反映了当时欣欣向荣的文学风气。后来我看到《人民文学》编辑部负责人涂光群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小说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反响,其热烈程度大大超出了编辑部的预料,读者来信雪片般飞来。涂光群在乘公共汽车时,就听见过乘客与售票员就小说《窗口》进行的对话。

  《窗口》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究其原因,是当时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强烈呼唤美好,呼唤真诚和纯洁。后来“窗口”的称呼渐趋扩大,大家把直接面对公众服务的单位叫做“窗口单位”。当时一位著名文艺评论家在《光明日报》撰文评论这篇小说,说它是一篇有利于提高人民特别是青年人的社会道德水准的“适当其时”的作品。再后来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广播剧,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央视也将之拍成电视剧,据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首部电视剧。这一切都极大地鼓励了我,促使我一步一步地走上专业写作的道路。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