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练太极的沈阳人(图)
//www.workercn.cn2017-04-21来源: 沈阳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初学者不可“太急”

  听过两位太极爱好者的经历,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的于海教授特别强调:“任何运动都需要做热身,太极也一样,从热身准备,到做功,到收功,再到整理活动,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于海教授介绍说,太极的热身从心态来讲,最先需要的是平心静气,抛开杂念,让心情沉静下来。而从身体动作的热身来讲,太极自有一套专业的热身套路,强调稳定舒缓。

  提到初学者,于海教授特别跟记者提到了一个人。“我在社区太极队里见过一位老大爷,70岁开始练习太极。我倒不是说他起步晚,因为,太极运动适合人群非常广泛。但每次我见到他总能发现,一个小时过后,大爷比划起来实在吃力。但老人家好强,从不‘退阵’,直到我跟他谈过一次,才改善了不少。之后,从练习的时间到动作,循序渐进地加强加深,老人家太极拳动作到位,身体健身,耳聪目明,还参加了全市几次大型展示活动。”

  于海教授说,看着太极高手们动辄打个两小时的套路,别说70岁的老大爷,即便是年轻人或者中年人,只要是初学者,打太极超过一个小时,都会感觉“挺勉强”。“对于太极初学者来讲,锻炼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时间太久对初学者并没有更多益处。”

  很多中老年朋友,已经过了运动技术学习的“敏感期”,学习太极时容易出现动作变形,如若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形成错误的技术动作定型。因此,于海教授建议,初学者最好有专业教师进行系统指导,肯定好过自己摸索。切莫心急,仔细学习领悟,让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尽可能地达到规范。太极拳练习最适宜的次数是每周三至四次,对于腿部已经有损伤的中老年爱好者来说,在打太极拳时,不是越长时间越好,时间控制在90分钟之内为宜。

  患病者不可“太急”

  与记者聊天时,冯田毅指着不远处一位收功后正在跟教练讨论动作的队友说,“进入太极队之后,我也遇到过一些有病‘急’投医的人。你看这位申大爷,他叫申大有,几年前得了重病,手术之后,特别重视养生。但以前对运动缺乏了解,却听不少‘病友’说,太极可以‘治病’。因为太极运动量和活动范围适中,他在60岁的时候开始练太极,但最初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感觉没有得到明显的‘疗效’,决定放弃。”

  申大有正跟教练讨论着抱虎推山、青龙出水几个动作之间的连贯性,甩手、转身,踢腿……记者看他可不像是对太极不感兴趣的人啊。申大有主动走上前说:“间断过小半年。为啥?练习了一个月,感觉没‘疗效’呗。患过重病的人,总会四处寻医,希望术后恢复快些,那种迫切的心情,可不是一般人能懂的。那时候在长青公园,练习过一个月,开始几天能感觉身体发热,筋骨松快不少,精神头儿也足。但身体上该疼的地方,偶尔还会疼。于是就烦躁地放弃了。”

  小半年之后,申大有又到公园琢磨起了太极,“当时遇到辅导站的一位太极教练,我把自己的经历跟他说了。这位教练耐心讲解说,太极类似中医,固本扶元,但却不像西医那样有指标之效。这种帮助,更多的是心态方面的‘治疗’,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于是,再一坚持,就是五年,随着搬家,申大有也转到了八一公园继续打太极。

  听了申大有的经历,于海教授并不否认太极对很多患病者是有帮助的,“但心态更重要”。于海教授详细解释说:“别说是一个月,只要套路动作到位,很多人只练习一天,就能达到身体由内而外地发热,精神头儿足,因为太极动作本身就能起到一定的良性刺激。但太极所起到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等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坚持到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太极所产生的良性刺激,才能够产生一种‘量积累’到‘质变化’的作用,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太极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丁瑶瑶/文 张文魁/摄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