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王张龙:一碗面的“诗和远方”
//www.workercn.cn2016-07-22来源: 中工网——《山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一碗面,只会触及舌尖?

  若非亲眼所见,谁会想到山西面食素有“一样面百样吃法”,还会有百种“演法”?

  在王张龙师傅的手中,一块普普通通的面团就被“玩转”得出神入化。

  只见他将面团捏成球状,在中间留一个小口,深吸一口气,对着小口吹了起来。面团开始膨胀,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透明……直至面皮变成纸样薄时才停下,收口、扎尾,短短几秒,一个面团,就变成一个面气球。近前用手触摸,质感如婴儿肌肤般嫩滑,韧劲十足。

  凭着吹面气球的绝活,山西会馆的王张龙于2012年9月21日在澳门参加“中国第三届餐饮博览会”,用4千克面吹出直径1.8米的面气球,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今年5月10日,山西品牌丝路行之南韩站,王张龙又用4千克面吹出了直径达两米的面气球,再次刷新了这一世界纪录。

  王张龙同时还是拉龙须面技艺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拉好龙须面,里头有大讲究。拉面前,先要“溜面”。上下抖动、左右打滑,溜匀了才能上案。上案后把面对折,每对折拉伸一次为一扣,高手能拉十扣以上。一小块面,经王张龙双手一掂,来回抻拉,面条由粗变细,不一会儿,一把形似龙须的面条洋洋洒洒地抖落开。远看宛如瀑布,近看则根根晶莹剔透、细如蚕丝。有人统计过,王张龙用重2.5千克的面团拉14扣,能拉成16384根龙须面,一个针眼里能穿过30多根。

  除此之外,王张龙还有多项绝活:脚蹬1.8米高的独轮车,头顶面团,双手拿削面刀,削出又薄又匀的面片;制作长寿一根面,两千克面可以拉至120米长;扯面时会融入舞蹈与武术的竞技动作,表演“关公扯面”……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将面食的制作过程演化为令人赞叹的艺术表演,除了技艺手法,还有一颗孜孜以求的匠人之心。

  做面艺行内有种说法,叫“3年学徒”“帮师3年”,熬过这6年后,你才能独当一面。王张龙是临汾市河达村人,1997年初中毕业后,来太原一家小面馆打工。为了做好面食,他每天5时就要到店里开始练手艺。这样雷打不动地坚持了3年,基本功就稳扎稳打了。“不安分”的王张龙又开始琢磨新花样。“骑独轮车头顶刀削面就是看杂技表演产生的灵感”。他买回独轮车,一有时间就学着骑,不知摔下多少次,身上留了多少疤。3年后他终于成功,在2003年太原市国际面食节上,他的精彩表演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之后,王张龙辗转在太原双来饭庄、太行大酒店、江南大酒店等边拜师学艺边钻研面食表演。直到2006年,王张龙来到山西会馆,专门致力于山西面艺表演、面食技艺研发。

  王张龙说,山西面好吃,正是源于手工揉制,使面分子、水分子、空气分子充分结合,由此才能让面坯产生特有的筋道。以吹面气球的面坯为例,面粉产地的选择、面粉和水的比例、是否添加碱面等添加剂之类问题都需要考量。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钻研,他最终确定了用山西晋南地区产的高筋面粉,酌量添加一点盐,关键是和好面后要“醒”4到5个小时,这样“精挑细和”出的面才能吹出又薄又大的面气球。

  推动山西面艺表演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王张龙成为国家级面艺评委、特一级面点大师。近几年来,王张龙一直着力推动山西面食走向世界、走向远方。他在2012年受省旅游局邀请代表山西赴新加坡进行面食表演,同年9月21日赴澳门参加“中国第三届餐饮博览会”,2016年4月30日赴美国参加“中国山西美食走进联合国”系列活动。当地人看到“独轮车削面”、关公扯面等绝活时,非常震撼,不少现场观众对面条的筋道赞不绝口,品尝一碗不过瘾,还要再来一碗。

  除了研发面食表演技艺,王张龙还带了40多名徒弟,要把做山西面食的绝活传承下去。他说:“山西特色的面食,要走进晋中、吕梁、大同等地一些普通百姓家里,使这些手艺在民间代代传承,如同一粒粒璀璨的珍珠,散落乡间。如今,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很多手艺在慢慢流失。把这些手艺保留下来,焕发新的光彩,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扛起的责任。”

  一碗面,只会触及舌尖?

  王张龙说,山西面食里蕴含着“诗和远方”。一块不起眼的面团,经过一双巧手加工,竟变得多姿多味,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让人从心底赞叹。他希望能有更多人投入到面食技艺研发中来,带动食客从“好吃”到“会吃”,了解山西面食背后的传统文化,将山西面食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张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