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张永超:工地诗人的追梦人生
//www.workercn.cn2016-07-2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农民工到江苏在建第一高楼——苏州国际金融中心项目的区域安全负责人,40岁的张永超用自己的坚守和汗水,帮助项目浇灌出“省级标准化文明示范工地”、“华东地区质量安全示范样板工程”等荣誉。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是同事和工友们眼中的“工地诗人”。

  “用心付出事必成”

  1992年,高中毕业的张永超刚满16岁,响应号召,参军六年,他勤学不辍,自学考取本科学历。1998年,张永超脱下戎装,走进工地,从一名电工做起。2014年成为中建三局苏州国金中心项目区域安全负责人。“用心付出事必成”,这是他常说的话。

  2009年起,张永超随所在劳务单位担任安全员。这段经历成为改变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自身基础薄弱,他主动买来专业书籍,没日没夜地“啃”,熬红了眼睛、累白了头发,换来的是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证和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一大摞证书。三局的项目管理标准高,他就勤下现场,主动向管理人员请教问题。很多当时的同事至今还记得这个细节:“项目生活区到工地有一段距离,张永超在上下班时,都要沿着围墙绕路走,就是为了找到在现场可能发现不了的问题。”最终,两个项目也分别创成局级观摩工地和省级文明工地。

  “自己要做得更好”

  因为表现突出,2014年初,张永超被推荐到苏州国金中心项目担任区域安全负责人。苏州国金中心项目主塔楼高达450米,是一项当之无愧的“超级工程”。张永超倍加珍惜这个机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业主、上级检查多,他每次都冲在最前线,通宵加班成为家常便饭;现场不能抽烟,他主动把抽了十几年的烟戒了。他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做得更好。”

  谈到自己的工作,张永超用“细心+耐心”两个词作了概括。他随身的包里有个笔记本,里面工整地抄满了各种安全管理知识,这是他为了随时对作业班组开展安全教育而准备的。现场检查时,他不放过每一个漏电保护器;夜间施工时,他亲自调整每一盏灯的位置,确保施工现场明亮。

  从年初进场到2015年春节主动请缨值守,张永超创下一项全年无休的“铁人”记录。在他看来,比起自己的收获,这些付出都算不了什么。在国金中心项目两年多来,他经历了项目建成苏州市首个工地安全体验馆、成功承办局级现场观摩会、华东六省一市现场观摩会……如今,项目上还有不少年轻大学生主动找到张永超,向他拜师学艺。现在,他已有了5名徒弟,这是最让他自豪的。

  “我就想给大家鼓鼓劲”

  在严谨、枯燥的工作之余,张永超还有一颗“文艺”的心。写诗、书法、摄影,他样样拿手,是项目上的文艺积极分子。

  说起自己开始写诗的缘由,张永超回忆道:“2009 年中秋佳节,特别思念家人,于是在宿舍写下诗歌《长相思·中秋》,这是我的处女作。”

  自此以后,张永超一发不可收拾。紧张的工作之余,诗歌成为他最好的生活调剂。尤其是来到苏州国金中心项目后,他仿佛找到了一座创作的富矿。在工作中,遇到恶劣天气和困难,他会现场作诗为大家鼓劲加油;在节日聚会时,他会即兴给大家来一首诗朗诵。

  每一件作品诞生后,他都会传到QQ空间和项目微信群里,被大家纷纷点赞。“项目的工作很艰苦,我就想给大家鼓鼓劲。”他说。两年来,他创作的诗歌多次在《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媒体的发表。

  “信念/是一盏不灭的心灯/感天动地/化作一只火凤凰/在秋日的晨曦里浴火重生”。这首名为《火凤凰》的诗,是张永超在项目平台工作时,望见满天火烧云时写就的诗行。短短几行字,却是他努力拼搏、成就自我的真实写照。(中工网记者 张翀 中工网通讯员 刘春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