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李团长”的隧道人生(图)
//www.workercn.cn2016-12-09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技艺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1983年,李鸿从上海市隧道技校毕业进入隧道股份上海隧道。从延安路隧道到上海1号线地铁隧道的贯通,从“四龙相会”到世界最大直径盾构隧道跨越长江天堑,李鸿从一名施工员,逐步成长为施工队长。1998年,李鸿成为“管涵顶进工”的第一名高级技师;2002年,李鸿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9年,他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

  回忆起自己刚工作时情景,李鸿用“纯粹”二字来概括。“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很简朴,工人们住的是芦草房,吃的是大锅饭。怕到了地下会弄脏衣服,所以也从不买新衣服。当时就是一门心思想着把活干好。”没有教材,李鸿就到处拜师学艺。别人不愿意做的粗活累活,他都抢着去做。1年的实习期过后,毕业班里35个人,最后只有4个人留在了上海隧道。

  “当时上海的隧道工程还处于初级阶段,老一批隧道人靠的是自己摸爬滚打。但现在不同了,年轻人拥有丰富的资源与成熟的培训体系。他们应当学会珍惜,青出于蓝胜于蓝。”作为“管涵顶进工”第一人,李鸿期待有更多的徒弟可以延续这份事业。

  “随着隧道工程技术日趋成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专业人才,更需要掌握多项技术的复合型通才。”李鸿告诉记者,“‘管涵顶进工’原本并不存在,它是时下隧道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后,催生出来的新型需求职业。”培养一名“管涵顶进工”,需要付出诸多努力,“驾驭好一台盾构机,涉及到的不仅是对隧道地质的了解,还有对机械操作的认知。光有理论基础还不够,必须经过几十年的现场实践积累。”

  隧道事业要蓬勃发展,跻身国际先列,李鸿就不能是唯一。意识到这一点,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向市人社局提出申请,希望牵头开发企业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项目。很快,这一申请就得到了回应。2013年10月,隧道股份上海隧道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浦东塘湾基地规划出2500平方米场地作为基地的实训场地,在市政府1誜1配套资助下,投入一台直径6.34米地铁盾构作为培训教练机。

  2015年,基地成功研发了“管涵顶进工”这一企业特有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项目。目前,企业内已有首批25名学员通过培训,其中8名学员一次通过考核取得技师资格。这意味着技能人才的能力水平得到认可,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更强的实力。

  李鸿所在的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是国内首家集地下隧道施工装备研发、应用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企业“产学研”基地和国家级“李鸿大师工作室”,企业先后培养出上海市首席技师9名、7名高级技师、12名技师、高级工20余名。技艺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以前我都冲锋在一线,就是因为不放心把盾构机交给别人。现在后继有人,再过几年,就该是我放手的时候了。”说这些话的时候,李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本报记者 陈逸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