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闫家闻:气象“神算”(图)
//www.workercn.cn2016-11-22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闫家闻 某着陆场站气象台雷达观测员,上士军衔,精准观测着陆场区气象条件,被誉为“草原气象观测第一人”。 李建澄 摄

  “着陆场区气象条件良好,满足回收条件,雄鹰起飞!”

  只见银灰色的铁翼旋起疾风,8架救援直升机迅速前往预定落点。此时,端坐在着落场站光学气象台操作台前的闫家闻如释重负。这位西北汉子脸上由于草原风吹日晒催生的皱纹,随着松弛下来的呼吸起伏显得格外生动。

  这已是闫家闻第4次参加载人航天任务,也是他第8次担任测控回收气象分系统观测员。

  “对于学气象科班出身的他来说,能力素质从来不是问题。能有如此出色表现,更多是源于他身上的血性和实干。”提起闫家闻,教导员李建澄赞不绝口。

  此话怎讲?时间回溯到11月2日,阿木古郎草原,一场航天回收搜救演练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凌晨,场区气温骤降至零下20℃,顶着刺骨的寒风,闫家闻已在室外坚守了数个小时。他双眼布满红色血丝,却仍密切察看着场区周边的天气状况,额头上渗出的汗水结成亮闪闪的冰晶。

  “不好!一股强度较大的云系快速形成,很可能发生雷暴。”作出准确判断的闫家闻,迅速报告气象台台长,“位于场区正西、距离50公里处有一强雷达回波区正向场区移动,中心回波强度较大,对流高度9.5公里,速度14米每秒,完毕。”

  “继续密切监视,保持高密度时间扫描。”随后,指挥部迅速采取应急预案,使得搜救飞机规避了较大风险。

  “距离回收还不到一周时间,届时能否具备回收的气象条件?”指挥部的气氛骤然紧张。由于着陆场区地势广阔,草原气象变化莫测,雷电、暴雨、降雪随时都可能发生,每天监测的距离要达到300多公里,每小时分析研判的数据90余条,随时预警的难度极大。

  “首次要有百倍的信心,百次要有首次的标准。”为了确保观测数据及时高效,闫家闻把宿舍搬到了设备车上,在不足6平方米空间的工作车里,边推导、边演算,平均每天休息五六个小时,对场区周围6个观测站30多年的历史资料,16项气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只为确保飞船返回当天观测数据准确无误。

  “观天测雨把天脉,精探细查护神舟。”2009年从兰州资源环境技术学院毕业的闫家闻,选择携笔从戎,来到某着陆场站气象台。

  2013年6月下旬,正值神舟十号任务回收前一天,天空响起阵阵雷声,测雨雷达操作手报告,正在扫描中的雷达突然没有了回波显示。这关系到即将开始的飞船回收任务能否按计划进行。闫家闻临危受命,迅速赶赴阵地排除故障。

  爬上雷达,闫家闻迅速从上百个部件中定位,检测出发射机控制板故障,并发现控制板一个模块虚焊。他拿出烙铁对该模块进行补焊,经过一系列娴熟的操作,雷达回波显示恢复了正常。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不少,但最后都化险为夷了。”在闫家闻看来,气象观测场坪这些设备,就像是自己手中的武器,绝不允许出现一点问题。

  此次神舟十一号任务,最后一次全区会商时,闫家闻向气象预报组报告了18日回收窗口气象观测条件最好的结论。

  结果正如他所报。18日下午,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拖着红白相间的主伞,安全返回地面。这一刻,闫家闻和战友们激动得拥抱在一起。

  谁能想到,就在备战神舟十一号任务的关键阶段,他怀孕4个多月的爱人被查出患重病,医生会诊后建议尽快手术。他强忍悲痛宽慰完妻子,转身投入工作。

  “航天员已平安返回!亲爱的,请等我回家。”这时,他拨通妻子的电话,泪水悄然滑落,话语中带着些许温柔,像阿木古郎草原雨后萌生的丛丛新绿。

  实干成就梦想

  闫家闻

  “扎根草原,追星揽舟。”能从一名地方大学生成长为“载人航天着陆场模范气象台”的一兵,我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我坚信,实干才能圆梦,无论前方的路有多艰难,都会脚踏实地奋力前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