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周尚仁:哈达铺“活字典”的红军梦(图)
//www.workercn.cn2016-10-21来源: 新京报
分享到:更多

  院子里的地窖

  “曾藏过的红军姨姨”

  周尚仁的家,还是红军过境后,住过80多年的老房子。院子里,他指着平整的泥土地,这里之前是一个地窖,“曾经藏过一个红军姨姨。”

  1935年9月,红军来到哈达铺时,周尚仁回忆,家中东边的屋子里,曾住过四位生病的女红军。作为文工团的女兵,常常带着12岁的周尚仁游戏,教他唱歌跳舞,关系融洽。

  大部队启程前往陕北时,其中一位名叫何秀珍的女红军仍在病中,只能留在周尚仁家中休养。“每天都拉肚子,疼得厉害,爷爷找畅大夫给她治病,奶奶给她熬药照顾。”

  一个多月后,女红军的身体恢复,想要回归部队。周尚仁说,当时周围邻居都来劝她,部队走远了跟不上了。“她还是很坚持,大伙就给她凑了路费,奶奶把生面炒熟,用布袋子装满,再装上油饼、蒸馍作为干粮。十来个人,一起送到哈达铺东边学校门前的老路上,送她离开。”

  走了近2个月时间,女红军遇到群众,被告知到延安路途遥远,主要的路口已被封锁。她只能原路返回,依旧住在周尚仁家中。

  “女红军来自四川,不过20岁左右,人很勤快,在我们家每天就帮着干活。”周尚仁说,到来年的农历四月,镇里一位老奶奶给她做了媒,介绍和镇里另一位老家男子认识,并搬出周尚仁家中,两人结婚生子。

  如今,镇里这位何秀珍女红军已经去世,后人还住在当初老人住过的屋子里。

  “当时还有一段时间很惊险。”周尚仁回忆,红军走后,曾有国民党队伍进镇寻找给红军支援的主要人员。

  为了掩护何秀珍,到了夜里,周尚仁奶奶把她安置在院子里8尺深的地窖里,接近于一个房子的空间,周围用砖巩固,顶端用木材,布袋子盖住,上面再铺上土,附近的邻居也都保守秘密。

  女红军在地窖里躲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奶奶每天给送饭,我也给送过两三次。”周尚仁回忆,随着检查的放松,何秀珍才渐渐离开地窖,恢复正常生活。

  事实上,周尚仁说,镇里的百姓对每个红军都很照顾和爱戴,红军队伍离开哈达铺时,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站在街道两侧,打着灯笼,擎着火把,目送红军,整个长街黑夜如昼。

  80年追忆

  未曾间断的“红军梦”

  环顾周尚仁不大的两间屋子,四面都挂着老人自己书写的毛笔字迹,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毛泽东的诗词,以及和长征有关的词句。

  “我一直喜欢书法,尤其在毛主席诗词出来之后,再次激起我书法的热情。”说到这里,周尚仁的语气里带着开心和自豪,“我亲眼见到了毛主席,亲耳听过毛主席的讲话。”

  红军在哈达铺休整的第三天,周尚仁说,自己听大人们说,红军要在镇上的戏台上开大会,首长要给大伙讲话。人们早早就过去了,把院子挤得满满的,小孩也没人注意,就从人缝隙里挤进去趴到戏台边上看热闹。

  “我从戏台的侧面看过去,这位首长个子很高,穿着一套打了补丁的灰军装,头发很长。讲话时声音特别大,老远就能听到。”周尚仁自己很确定,那位就是毛主席,虽然年纪小,已经记不得当时说了些什么,但是毛主席站到台上的时候,下面的战士们和老百姓一直在鼓掌欢呼。

  应该是受到红军精神的影响,作为教师工作多年,老人心中,却一直藏着加入红军,成为共产党的愿望。

  “我还记得第一次在空地上听红军宣传。”周尚仁说,自己挤过围观的人群,直到宣传红军的面前,红军摸了摸他的头,那段对话在自己心中埋下最初的梦想。

  红军问他,“想当红军吗?”周尚仁点点头,“想”。

  对方看了看他,笑着说道,“你还小,现在好好上学,再过几年,红军还要来这里,你再报名参加。”

  解放初期,周尚仁曾由同学介绍,加入军中的指导队,但是不到半个月时间,被调入岷县县政府,后又调入学校成为一名教师,直至退休回家,终究没能实现心中的红军梦。

  说到这里,周尚仁回想起当初家中女红军教会的红军歌,轻声哼唱起来,“腊子口一举敌人亡,导师指向陕北去……”

  历史档案 之 甘肃哈达铺

  长征加油站 红军获补给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哈达铺,被誉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

  1935年9月,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到达甘肃哈达铺。此时红军长征正处于艰难时刻,出发时8.6万人,到达甘肃时只剩下7000多人。而当时富庶的哈达铺镇成为红军最好的“加油站”。

  哈达铺是川甘交界商贸重镇,当时仅各种商号就有800多家。遇到如此繁华的城镇,红军将士终于可以改善一下生活。当时红军发出了“大家要食得好”的号召,并给每个战士分发一块大洋以购买食物。当地群众说:“按照当时物价,一头猪只需要两块大洋。”

  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有一项详细的统计,当时哈达铺人民支援中央红军的物资,包括了2万斤食盐、20万斤粮食、5000斤食用油、1000匹骡马、15万斤柴草、5万斤豆类、7000双布鞋。另外,还有550名热血青年参加了红军。(记者 左燕燕)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