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周尚仁:哈达铺“活字典”的红军梦(图)
//www.workercn.cn2016-10-21来源: 新京报
分享到:更多

  10月18日,周尚仁坐在屋子里的沙发上,周围是他自己写的书法。 新京报记者 左燕燕 摄

  在甘肃南部,一个名叫哈达铺的小镇里,有一条有名的街道,街道长约1500米,街上有近400家店铺,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保留当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当地人都叫它——红军街。

  1935年,红一方面军约7000多人翻越雪山草地,从甘南进入哈达铺得到休养和补给,并做出“挺进陕北”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战略主张。作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哈达铺由此得名。

  93岁的老人周尚仁,是如今在哈达铺见证红军、目睹红军、和红军一起生活过的唯一健在者,堪称镇子里的“活字典”。

  穿过有些褪去褚红色的长征街,成片相连的仿古民居,一个石板铺就的小巷内,不到两米高的旧时大门,就是周尚仁的家,80年过去,他和家人仍然住着当年的房子。

  老人头发花白,蓄着半长胡须,回忆起红军长征途经小镇的往事,却是神采奕奕,娓娓道来。

  红军过境

  “真正的仁义之师”

  1935年9月,红军来到哈达铺时,周尚仁只有12岁大。

  回忆往事,周尚仁逻辑很清晰。“红军来的第一天,是农历八月时候,村子里庄稼还没收完;村里有钱的、地主人家都跑了,没跑的都躲进屋子里,把房门拴牢。胆子大一点的站在门口,很好奇,就想远远看看红军究竟是‘阿木样子’。”

  老人印象里,红军穿着百中泛黄的破旧衣服,单薄破烂,打着补丁,“甚至整个衣服半边开着”。有的只穿着草鞋,有的扛着枪,有的不扛枪,但身上都斜挎一个串串布袋,每人腰里挂一个水壶。

  可能是刚经历过腊子口战役的胜利,战士们脸上都带着笑意,各自小声说着话。第一天夜里,没有惊扰百姓,都集中待在镇子周边的戏台、庙宇和空地上,或是睡在道路两边的路牙子上。

  周尚仁家里,经营着地道的凉粉生意。“我那时性子活泼,喜欢跟着爷爷到处卖凉粉,见到的红军也就比较多,有男战士,也有女红军。”

  那时的天气还很热,他笑着说道,战士见到凉粉都很喜欢。一袋凉粉是五个铜板,爷爷想要免费送给战士们,却被拒绝。“战士们年轻,经历过很多雪山草地的艰辛,却是很倔,只说不要钱就都不吃。”

  初到哈达铺,很多红军因水土不服,都出现腹泻的症状。镇子里只有一位名叫畅通的中医大夫,经常为红军战士们看病治疗。

  “有次,畅大夫被叫到一个屋子里,给一个大胡子红军看病。”两三天后,这位红军的病情逐渐好转,作为感激,把随身携带多年的一把铜勺赠予作为纪念。很久之后,他们才知道红军竟是周恩来先生。

  如今,这把珍贵的铜勺仍放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里,“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他们是真正的仁义之师!”周尚仁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