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李保国:燃尽生命耀太行(图)
//www.workercn.cn2016-05-30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条道路不断延伸——

  扶农助农路继续往前走

  4月27日,易县普降大雨,万亩林果科技示范园却迎来2位客人——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教授、助手齐国辉教授。

  虽然还沉浸在失去李保国的悲痛里,两人却没有停下扶农助农的脚步。听说园区的苹果树出了问题,一大早就开车从河北农业大学赶过来,冒着大雨,下到田间,立即诊断出果树生病的原因——冻害,并给出解决办法。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既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工作中的助手,风风雨雨三十几年,郭素萍深深了解李保国,“他一定希望我们帮他继续走这条路”。

  在李保国的遗物中,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去世的102天里,他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滦平县、赤城县、平山县、南和县、临城县、行唐县、江苏睢宁县……都留下他忙碌的身影。行程表默默无言,却记录着他心系农民、情洒太行的赤子之心。

  “我们能时刻感受到他严谨求真的科研态度,务实创新的科研作风,产业富民的责任担当。”如今在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做技术员的陈利英,从2003年大学毕业开始,就跟着李保国学习和工作,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我们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要成活率高,还要速度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干。”陈利英说,在李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如今,李老师的学生中,像我一样扎根山区、服务基层的有上百人”。

  “李老师走了,却留下了一支扎根山区的科技队伍。”齐国辉说,35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带到田间地头,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河北农大成立的“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还与贫困乡、村结成帮扶对子,开展科技扶贫志愿服务。“李老师是‘太行山道路’的践行者和发扬者,我们要沿着他的足迹,帮助更多太行山区的贫困群众致富。”齐国辉说。

  “李老师走了,但他的思想引领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河北农大林学院硕士研究生郝赛鹏今年3月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围绕苹果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他和果农一起深入田间地头管理果树,搞实践调研,“我们要像李老师那样,老百姓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教给农民,让更多群众受益”。

  “李老师走了,但他的精神已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宽城满族自治县西岔沟村是李保国生前帮扶过的一个小村庄,5月19日,村民们自发起立默哀,遥祭这位恩人。“我们一定不辜负李老师的期望,把他未完成的事业做得更好。”村党支部书记陈玉富说,在李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村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人均收入从不足1000元到过万元的增长。

  种果植林,昔日山区成富境;视农为己,民心深处有丰碑。在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春节里,李保国对友人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走太行山道路不是一代人的事。靠科技的力量走好这条路,不能迈四方步,不能小步跑,要像接力赛,一棒一棒跑下去。咱这一棒跑得好,下一棒就好跑了。”

  夏阳绚烂,层林尽染。岗底漫山的苹果树结出新果,绿岭成片的核桃林又添新绿,前南峪农家院传出欢声笑语……这也许是他燃尽生命交出的满意一棒。(本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闫 锐)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