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李保国:太行山上书写传奇人生
//www.workercn.cn2016-04-27来源: 长城网
分享到:更多

  长城网4月25日讯(记者 张天虎)4月10日凌晨,58岁的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30多年来,他致力于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先后完成研究成果28项,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突然的噩耗震惊了爱着他的人们。

  “如果知道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我一定把他按在床上好好休息,不要四处奔波了。”亲人眼中的泪水诉说着生死永隔的悲伤。

  “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4月8日,顺平—保定……”学生手中的日程表默默无言,却详细记录着他心系农民、情洒太行的赤子之心。

  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李保国很忙,每年200天以上,他都奔波在各个山村,从事山区林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工作。30多年来,他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先后培育了邢台县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帮农民增收35亿元,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前南峪村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让秃山变绿,李保国与同样从事林业课题研究的妻子带着刚满4岁的儿子一头扎进了山沟沟。“我们踏遍了所有的山头地块,获取了第一手详尽的数据资料。常常是早上五点起床上山,晚上七八点钟才返回。山里条件差,上山带几个馒头一瓶水就很满足了,夜里甚至只能点柴油灯。”

  李保国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方法。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带领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前南峪的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当年“嫁女不嫁前南峪”的穷山村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获得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

  在内丘岗底村,李保国“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上山用黑光灯测报虫情,夜间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开发了富岗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富岗苹果不仅卖出100元一个的“天价”,而且在2008年被确定为奥运专供果品。岗底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不足80元跃升至2.9万元。如今,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个县(市)369个村,带动7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在临城县,李保国开发形成了配套的干旱丘陵岗地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培育出享誉全国、“独此一份”的绿岭核桃,亩产超万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并将该技术推广到武安、涉县等十几个县市,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直接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核桃产业带的兴起。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36项,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但他说:“我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