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李勇杰:17年打造功能神经外科“中国队”(图)
//www.workercn.cn2016-11-14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尝试挑战才能获得快乐

  当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了成功,他往往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享受成功所带来的一切,安于现状;二是不满足于当前的成功,继续寻找挑战,在进行新的尝试的同时也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李勇杰显然属于后者。

  做一名有科学家气质的医生,带领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为医疗领域创建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李勇杰一直以来的追求。

  1999年3月,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应用丘脑底核毁损技术治疗帕金森病获得成功,同年又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技术即“脑起搏器”治疗术治疗帕金森疾病。1999年,首例全身性扭转痉挛的手术获得了成功;1999年,首例痉挛性斜颈、舞蹈症以及抽动秽语综合征等手术相继获得了成功。

  李勇杰在创造性地把手术的治疗范围拓展到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之后,又开始了癫痫、椎间盘突出症和慢性疼痛的治疗,至今已拓展到30多种疾病。自2009年起,研究所的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治疗量达到全球第一,成为“脑深部电刺激全球最大治疗中心”。

  从“细胞刀”到“脑起搏器”,从帕金森病、癫痫到微创椎间盘手术和慢性疼痛治疗,尝试挑战新的东西才能获得快乐。追求完美的李勇杰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科学家型的医生,不是简单的一个医生,而是要做研究搞创新,要有科学家的头脑,做出来的东西不是司空见惯的。

  成为患者求医的“终点站”

  面对为给家人看病而跑遍大江南北变得一贫如洗的家庭,李勇杰的心情是沉重的。几经考虑,李勇杰提出了“终点站”概念。“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要不断跟踪和通晓国内外的前沿技术,要让自己的诊疗成为患者求医的‘终点站’。”

  “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我最大的梦想。这个过程,我很快乐,也很享受。”但是一个7岁的脑瘫患儿却让李勇杰很纠结。“可以说我是看着这个孩子长大的。”李勇杰透露,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孩子已经是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了,每年都会从安徽来趟医院,一是为说声感谢,二是问问是否有了最新的医疗进展。每次见到这个孩子,李勇杰心里总是酸酸的。“明明有办法可以治这类疾病,但就是因为药进不来,‘无米下炊’,所以患者就要遭罪。”说起患者,谦和的李勇杰突然变得激动起来。“每天100微克的巴氯芬就可以减轻患者的极大痛苦,就是因为获利不大且审批繁琐,始终进不了国内市场。”

  他恳请媒体帮助呼吁一下:看着他们受罪,我很心痛但却无能为力。

  尽管十几年来,李勇杰和团队已从帕金森病的治疗入手,逐渐将技术运用于其他运动障碍病,拓展了癫痫、疼痛、脑瘫以及精神外科领域。累计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10余万人,还积极举办学习班培训了6000多名技术骨干,让功能神经外科在全国各大医院落地生根。但他始终放不下这个无法治疗的脑瘫患儿。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