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严瑾:“智慧园”里一起生活一起学(图)
//www.workercn.cn2016-11-02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打破课表,“活动性学程”解放课堂

  智慧教育研究20年,拉萨路小学的教学研究一直在驿站式进行着。严瑾意识到,当前的课改正走向融时代、学时代、e时代,学生需要更丰富多元的学习方式。学校“智慧园”课程体系从课程价值观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调整,呼唤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何让课程真正“动”起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成了她思考的新问题。

  严瑾通过对教育规律和课程落地方式研究,基于“课程教学”的理念,创新拉萨路小学教学实践新思路,带领着学校进入教学研究的新驿站——“活动性学程”。

  拉萨路小学的“活动性学程”,是一场颠覆性的教学变革。它是以智慧生长为价值取向,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学习进程与方式为基本形态的学习实践体系。这种学习实践体系的建构,伴随着理念、场域、角色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严瑾的目标是促成教学现场中学习新生态的建构。

  在严瑾看来,无论是着眼于学生六年生活规划的宏观学程,还是着眼于一学期、一两个月的中观学程,或是落实在一节课、一个环节中的微观学程,无论是基于课堂学习现场的学程,还是基于实践活动现场的学程,都应该关注学生独特体验的生成。只有将“学程”研究透彻了,学科学习的“黑箱”才能渐渐被打开。

  于是,拉萨路小学的教学现场发生着变化,教学的核心由教向学转移,课程与教学内在的统一性取代了单向线性,教学成为课程开发过程,课程成为教学事件。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成为严瑾和教师团队设计课程的最高追求,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她们教学变革的方向。

  有了理论支撑后,活动性学程的生动实践生成了一批典型项目,拉萨路小学首创的“活动性学程周”便是其中之一。学校在一周的时间内以统一的主题统领不同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课程与固化的课表,使学生以多类别活动性学程统整的方式在学校、社会借助于整合性课程开展一周的学程研究。

  今年4月份,拉萨路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就迎来了“最美阅读空间”学程周。一周的时间里,孩子们竟然可以不带书包上学,也不用上其他课,就干一件事——阅读:最美晨读、阅读与电影课程、阅读与手绘课程、打造一米阅读空间……在这些课程中,孩子们放下书包,换一种学习方式,用阅读去联接世界,一起寻找并创造最美阅读空间。而这样丰富的课程也吸引不少家长加入到志愿者团队中,与教师们一起出谋划策,一起将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

  “大家一起学”,搭建教师研修驿站

  拉萨路小学的智慧教育是学校创新、思想生长的肥沃土壤。在创造性地教育探索与实践中,严瑾始终保持着理论建构的自觉意识,带领教师走进了智慧教育研究的新驿站——“大家一起学”。不同学科的课程目标被打通,孩子们学习时空的边界得到拓展,严瑾和拉小教师一起,创造出了释放孩子天性的大课堂,校园生态越发阳光向上。

  教育学者佐藤学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大家一起学”的教育模式,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描绘出了严瑾心中的理想学校形态,丰盈了智慧教育的生动实践。

  何为“大家一起学”呢?严瑾说,“大家”,指以儿童为核心的教师、家长以及其它社会资源,是一个个“我”的集合。“一起学”,指围绕着儿童的学习,所有参与者都在学习中,强调“我们”的协同。“大家一起学”最终是通过“我们”一起的学习促进每一个“我”的智慧生长,实现每一个“我”的融入式发展。

  “大家一起学”不仅仅是严瑾心中的理念,她还和老师们一道将其转化为教师研修的新机制——项目驿站。在驿站中,倾听每一位学习者的心声,宽容学习者多样性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与伙伴携手,学习者之间结成互惠的关系,开展互惠学习。拉萨路小学还营造了教师群体发展的新生态“与伙伴携手,与风格同行”,教师发展超越个体,走向合作,合作中有良性竞美;教师发展不再是学校少数人或某个群体的专利,而是营造出了人人参与的生动活泼局面。

  严谨很喜欢拉萨路小学50周年校庆时,纪念册里收录的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上,拉小的几任老校长同坐在一条游船上,齐心协力划着桨。“我们不仅是学习共同体,更是一个生活共同体。拉小人有着共同的目标,有温馨的交流,有很多尽在不言中的默契。”严瑾说,这正是拉小人团结向上的最好诠释。如今的她带着拉小的百步团队跋涉在贵州省六枝山区、西藏高原、新疆边陲喀州,通过一个个牵手帮扶的项目,将五子树、百步坡的精神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由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培养基地提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