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广东省湛江市原政协主席陈光保:倾囊济贫困 清正严家规
//www.workercn.cn2016-07-22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奖教助学 一片丹心献桑梓

  “如果没有‘保伯’的资助,我们兄弟就上不了大学。”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的王保玄、王保利兄弟流着眼泪说。与他们兄弟相似的,还有在华南师范大学读研二的黄仁龙三兄弟。2010年,雷州市附城镇麻演村黄仁龙家的三兄弟同时考上大学,但因家里穷,只供得起一个大学生。父亲哭得双眼红肿,狠心决定三兄弟“抓阄”上大学。就在绝望之时,保伯送来了希望:不仅资助现金1万元,还发动社会募捐,圆了他们三兄弟的大学梦。2014年,黄仁龙还考上了研究生。

  “保伯”,这是近十几年来当地无论长幼对陈光保的尊称。2000年起,陈光保坚持资助大学生:对优秀学子,他给予奖励;对贫困学生,他解囊相助。他把自己的工资、农场的盈余,大多数都用来奖教助学。由此,大家都称这位老人为“保伯”。

  2009年,陈光保得知雷州市高考上一本线的考生有305人,决定为这些学生捐款100万元。他把农场全部盈余,加上离休费、女儿刚孝敬他的4万元治病钱都拿出来,才筹集了70多万元。为凑足100万元,陈光保执意将自己在湛江市区唯一的住房作价26万元卖掉。子女们舍不得卖掉房子,但拗不过他,就瞒着他凑齐26万元当做卖房款,全部用于奖励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至今,陈光保还不知真相。

  陈光保并不是“大款”,离休后的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惨淡经营着一个农场,随时可能面临因灾害来袭导致的歉收。2010年,雷州有409人考上一本大学。为凑齐105万元奖学金,他向小女儿借款20万元。捐完款后,他发现农场连买化肥的钱都没有了。

  这一年,他将农场改名为“保伯重教助学农场”,给自己定下每年捐资助学100万元的任务,并表示身后彻底“裸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台风“威马逊”使得陈光保的农场受到较大损失。但他还是硬从农场的各项资金中挤出了122.2万元,为雷州市584名考上一本院校的学生“发红包”。而2015年的“彩虹”台风让陈光保的农场损失格外惨重,由于实在拿不出钱资助学子们,陈光保一直心存愧疚。见到记者时,他说,“今年农场的经营形势不错,到时一定要好好奖励考得好的同学们”。

  十多年来,陈光保累计捐出1162万元用于奖教助学,惠及学生6000多名。陈光保关心教育、情系学子的善举在当地产生了示范效应,带动了一批当地企业家捐助大学生,掀起了雷州大地重教助学热潮。

  陈光保对群众倾囊相助、一掷万金,对自己和家里人却“一毛不拔”。走进保伯农场,满眼简陋、清贫。陈光保每天看报写作的书桌,还是从外面捡回的废旧品;吃饭坐的,都是高脚塑料凳,十几块钱一个。

  严明家规 高风亮节励后人

  “做陈光保的家属子女,不能占便宜。”陈光保执行起“三不”家规,毫不含糊。

  卸任20多年,陈光保的名字至今仍在雷州大地传颂,他的家规家事仍在百姓间流传。几十年来,陈光保严守家规,执著地实践着党的宗旨,坚守着一位党的领导干部的本色。

  早在任海康县县长时,陈光保就在家里宣布了几条家规:“不准收礼,不准走‘后门’,不准搞‘夫荣妻(子)贵’。”每年春节,他都要在自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送礼可耻,受礼有罪”,横批“端正党风”,来送礼的人一到家门口,都望而却步。

  陈光保公私分明,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亲人谋私利,更不允许子女在“大树”下乘凉。

  1974年,大女儿陈忠于“上山下乡”到了龙门林场。1979年,同批下乡的14位知青只有她还未回城。陈忠于也很想回城,趁回家探亲时请求父亲帮忙,被陈光保一口拒绝。女儿归队时,他却悄悄地在她挎包里塞上了粮票和10多元零用钱,还有几本用于复习的中学课本,内夹一段赠言:“孩子,路在你的脚下。”后来,陈忠于发奋苦读,考上大学,才离开了林场。

  陈光保从政40多年,常常这样告诫家属子女:拿了别人的针,就会拿别人的金。全家一直遵守“三不家规”。他教导子女,想发财靠自己,别指望父亲铺路。陈光保5个子女上大学、找工作全凭自身本事,个个事业有成。陈光保常对子女们说,“你们对我最大的孝顺就是不贪不占”,并将“不贪不占”列为新家规。

  陈光保妻子去世后,一些亲友在仙过岭看中了一块地,建议将她的骨灰入土为安。但陈光保不同意,“倘若人死了都占地建墓,那么今后子孙就无地可耕”。他郑重地嘱咐子女,死后一定要把他们夫妇的骨灰撒进南渡河,流到大海去,不占国家一寸土地。征得子女们的同意,他已将“不占国家一寸土地”写入家规。

  受父亲影响,陈光保的子女也积极参与奖教助学。小女儿陈席还充当助学的“救火队长”,在陈光保资金紧张时,倾力支持。孙子陈迪说,“爷爷留给家人的最大财富是功德。爷爷离休前最重视教育和农业,现在做的也是在延续他的事业”。

  2010年,陈光保正式向子女宣布了新家规:“不留一分钱”——把财产全部捐出去!有人笑他傻,但陈光保笑而置之。他说,“海康历史上自唐至清出了6位清官,这些先贤都没有给后代留财产,我是堂堂共产党员,为什么要给子女留财产”?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农场将会交给政府,继续履行它的使命。”陈光保坚定地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