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东安汽发技术中心试验室高级技师赵长春:“我要做的比别人更好”
//www.workercn.cn2016-06-28来源: 中工网——《黑龙江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赵长春是东安汽发技术中心试验部变速器试验室的组长,高级技师,他2002年大学毕业进入东安汽发,被分配到变速器试验工的岗位,这一干就是14年。和他同一年入厂的同事,有的转岗,有的离职,只有他还在原来的岗位默默坚守。

  在变速器试验室,赵长春是同事们眼中的“大拿”,用同事们的话说“在搭建新台架和改制线束上,赵哥是无人能够替代的”。每当有新的车厂项目需要搭建台架,赵长春总是凭借对实车线束原理的理解及对台架的了解,将看似杂乱无章、无从下手的线束准确无误地连接到动力总成上,对每一个试验台架安装的要求他都亲自检验,确保试验质量和安全,特别是在6AT开发阶段,很多工装、连接件都是经过他细心的研究、改装才得以正常安装、运转。

  2015年4月,6AT研发进入关键阶段,需要对样机进行性能及可靠性试验。在将样机安装到台架的过程中试验室遇到了一个难题,6AT传感器的安装孔由于多次拆装,有些螺纹已经损坏,导致样机无法安装到台架上,必须对螺纹孔进行改造,否则试验无法进行。而6AT传感器的安装孔孔壁非常薄,无法用机械加工,加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将孔壁破坏,一旦改造失败,损失的不仅仅是上百万元的6AT样机成本,整个6AT的开发进度都将受到影响,损失无法估量。这就意味着螺纹孔只能通过手工改造,改造后的螺纹孔还必须达到机械加工的强度,才能满足14个大气压的试验环境要求。当其他人都因顾虑太多而不敢尝试时,手工改造螺纹孔的任务毫无悬念的落在了“艺高人胆大”的赵长春肩上。赵长春用手电钻在直径只有14毫米厚度只有毫米的孔壁上,手工打磨出15圈螺纹,将传感器的安装孔修复好,使安装孔与台架完美契合,同时还保证了其加工强度能够满足高油压的工作条件,使6AT性能及可靠性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2015年9月,公司要求做6AT变速器流量验证试验,试验要求在台架外接一台流量计,这是变速器试验室第一次进行此类试验,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赵长春就带领大家摸索着干。在将流量计与台架和变速器进行连接时,因为没有合适的位置进行连接让大家犯了难。凭着对变速器油路的了解,赵长春仔细研究、反复测试,终于发现在阀体上的油温传感器处能够实现二者的连接。可是油温传感器的连接孔与流量计的口无法咬合,需要制作一个转接头才能实现连接。由于试验任务紧急,外部请托制作转接头来不及,于是赵长春利用油温传感器孔手工加工螺纹,将卡套钢管组件安装在变速器上,另一端与流量计对接,最终完美地将流量计串接到台架上,实现流量数据的采集,圆满解决了无法连接的难题,为6AT流量试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十几年的动力总成试验工作经历,练就了赵长春一身“耳聪目明”的特殊本领,他通过观察变速器、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听动力总成运转时的声音,就能够准确判断出试验中的动力总成有没有泄漏、松动或机械异常现象。多年来的试验积累,他用这一本领及时发现了十余次试验过程中的连接松动、泄露现象,避免了多起事故发生。赵长春不仅在工作上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更多的带动团队,将自己的技艺、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更多员工,他是公司培养的专业、专心、专注的技术工人的代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认真、敬业、执着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能做别人做不到的工作,二是当大家都能做到,我要做的比别人更好。”这是赵长春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裴海丽 记者 郭艳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