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黄昌严:林地间的“活地图”
//www.workercn.cn2016-05-24来源: 中工网——《劳动新闻》
分享到:更多

  “哪个山沟的走向,哪条小溪的深浅,哪些珍惜树种有多少,都装在他心里。”这是同事对红石林业局白山经营所技术员黄昌严的评价。

  每当谈起陪伴山林的岁月,他总会回望身后的树林。27年来,黄昌严扎根在林场5万多公顷山林深处,怀揣坚韧与执着,还有心底始终炽热的情怀,把美好的年华留给了森林的山涧与高峰,留给了各种树木……如今,白山经营所每一块林地、每一个林班,不用看图,黄昌严都可以随口道来,工人都叫他“活地图”。

  今年48岁的黄昌严出生在大安市农村。当年,他成绩优异,家人希望他选择师范类院校,工作稳定,可怀揣“绿色梦”的他却选择了林校的采运专业。1989年从林校毕业后,他背起行李卷,只身一人来到了红石林业局,没有丝毫犹豫。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红石林业局,像他这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才是急需的“抢手货”,好多个单位争着要他,可他却执意要去条件艰苦的白山林场。

  “小伙子,你可想好了,一旦去了沟里林场,再想调回来可不容易。”“让我去沟里吧,我学的是采运专业,在林场能发挥我的专业特长,那里也更适合我!”

  那时的白山林场,宿舍是地窨子,三九天,十几个人挤在一铺炕上,后半夜常常被冻醒;白天湿透的鞋,放在火墙上一夜都烤不干;清早去山场,在怀里揣几个馒头,中午拢一堆火烤着吃,渴了,只能抓把雪下咽,但这些都难不倒黄昌严。

  一次,为了划定界限不清的两块作业班号,黄昌严从早上5点出门,一直忙到晚上6点。当他从山上下来时,太阳已经落山了。紧接着,凛冽的寒风伴着鹅毛大雪不期而至,满天满地的白色将他团团包围起来。积雪最深的地方没腰,每抬一次脚,都要消耗巨大的体力。更可怕的是,他迷路了。雪,越来越大,风掠过树梢,似野兽在吼叫。他沿着山脚下的小河,艰难地挪动着。不知走了多久,远远地,他终于看见了一束低矮草房内闪烁的灯光。最后,是那间草房的主人救了他。

  “在自己辖区里,把自己走丢了,还干啥工作!”这次迷路事件让他自责了许久。不就是53886公顷吗?打那儿以后,他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脚,丈量辖区每一寸土地。

  27年来,白山经营所辖区内的每一根抚育材、每一棵造林苗,都凝结着黄昌严的心血。辛劳付出过后,经营所的营林、抚育工作,多次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

  由于业务能力强,工作踏实,有单位领导私下找到他,希望他能换个地方工作,待遇和条件都比沟里好。可他都婉言谢绝说:“不去了,在这地方待了这么多年,虽然苦,可我有感情,已经离不开啦。”

  春季造林时,山路难行。为保证部分距离林场特别远的地块苗木成活率,他带领工人下午动身,坐船沿江将树苗运到山下,赶在天黑之前将树苗扛到山顶,再用带来的塑料布搭个简易的小棚子,在里面住上一夜。偶尔有同事会抱怨辛苦,可他却风趣地说:“现在城里人都选择到咱这大山里来旅游,图的就是咱这青山绿水。咱们住在山上,天天看着好风景,呼吸着这么好的空气,城里人花钱都买不来呢。”

  “每当站在青山绿水间,看到苗木葱茏,我的心情就会无比地舒畅,满足感油然而生。”他对记者说。(王敦富 朱力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