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张玉梅:北京医生的“双城生活”(图)
//www.workercn.cn2016-01-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燕郊有什么我都不知道”

  14时过后,张玉梅又开始帮助年轻医生修改病例。“对这些年轻医生来说,没有人指导,就没有进步。”

  迟小雨也是一名新手医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来到燕达医院工作。迟小雨是三河本地人,正是由于燕达医院与天坛医院开展合作,像张玉梅这样的专家可以在这里对年轻医生进行专业指导,她放弃了去北京、天津医院工作的想法。

  50分钟后,张玉梅带着年轻医生去查房。查房的过程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她向在场的年轻医生们提出问题,然后给出解决方案。直到15时40分许,查房才告一段落。

  带团队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张玉梅常常觉得“心累”。从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她有着诸多的不适应,虽然在“逐渐适应”。

  “管理模式不同,具体要求不一样。两种体制下肯定有冲突,考核指标也不会完全一样。”张玉梅告诉记者,“个中感受,只能自己体会。”

  不过可以从具体的事例中窥得一二。“患者认专家也认庙”,就是张玉梅遭遇的尴尬之一。在天坛医院,她的专家号是300元,而在燕达医院是50元。同样一个专家,因为“庙”不同了,患者时常就会表现出不信任。张玉梅遇到过3名这样的患者,他们在燕达医院挂完张玉梅的专家号后半信半疑,再次前往天坛医院挂专家号看病,结果发现看病的都是她。

  而就在与记者见面的当日,一上午就诊的20多名患者中,“只有4个人遵照医嘱做了后续检查,更多的人看了专家号就走,并没有做后续诊疗”,患者医从性差,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这也是她在天坛医院未曾有过的遭遇。

  “当初您有选择吗?” 记者问。

  “选择派人的时候,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有100多名医生,大概有12名博导,选的时候主要看业务能力强不强、与人沟通能力强不强,领导班子是经过反复讨论确定的人选。”张玉梅说,“派到我身上了,我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但是从京津冀一体化政策来说,肯定需要有人多付出一些。”她认真解释说,“不是因为你不优秀才到这边来的,而是因为你优秀,不优秀怎么指导这边的工作呢。再说双方医院也都很支持工作。”

  问及她在燕郊的生活,她悠悠说道,“我在这边没啥活动,他们把我送到医院,然后再把我接走。基本就不出这医院,燕郊有什么我都不知道。”

  17时许,记者准备离开,她起身相送。站在11层楼道东侧尽头望去,可以看见远处开往佳木斯的京哈铁路。那是张玉梅曾经求学的地方,25年前她从佳木斯医学院毕业。

  从2002年到天坛医院工作算起,如今已进入第14个年头了。(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王维砚)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