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朱雪芹:学习改变命运 劳动永远光荣(图)
//www.workercn.cn2016-01-05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更多

  3 月 8 日,朱雪芹在认真审议刑诉法修正案草案。

  “做好农民工纳入城保与原有农民工综保的衔接工作,更加重视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需求,帮助农民工实现知识转型、技术转型和生存能力转型,让他们更好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3 月 7 日下午,参加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首批农民工代表朱雪芹为农民工发出呼声,话语里全是对农民工的真切情感。

  一身职业套装,干净利落,丝毫没有给人距离感,朱雪芹代表就这样站在记者面前,话语和行动间都透着一股质朴与真诚。虽然身为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营销主管、工会主席,平日里工作繁忙,但朱雪琴一直在认真履行着人大代表的职责,始终关心农民工的各项权益,今年又带来了关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建议。

  17 年前,她只是一名来自贫困乡村的普通打工妹,像一株乡间无人问津的小草,寂寞无助;而今,她的身影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与代表们共商国是,淡雅从容;青春之花娇艳绽开,拼搏奋斗续写荣光。十几年来,她挥洒汗水,脚步坚实,用亲身行动告诉我们,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成功是对勤奋的奖赏。

  小小流水线 书写大文章

  1995 年春节刚过, 17 岁的朱雪芹从贫瘠的苏北农村来到繁华大都市上海,初中都没有读完的她进入一家中日合资的服装公司,从事服装缝纫工作。朱雪芹至今还记得她进厂后的第一份活儿是装西裤的裤腰,第一天她装了 50 条裤腰,而带她的师傅装了 550 条,数量是她的十倍还多。 17 岁的朱雪芹心里不平静了:“她就比我高一点,胖一点,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刚出去打工时,朱雪芹没有什么个人理想,只是想着挣钱供弟弟上学,贴补下家用。生性要强的她此时树立了第一个奋斗目标:超过师傅。从此,她跟自己较上了劲:早上 8 : 30 厂里才开始上班,但她 7 : 30 就到车间里去;中午吃过饭,工友们都去休息了,她却一放下碗筷就奔车间;晚上下班,其他人逛街看电视去了,她仍旧一刻不闲,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

  

  在朱雪芹看来,自己并不聪明,小时候父亲跟她讲的笨鸟先飞的故事她一直记在心里,“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朱雪芹对自己下狠心,她拼命熟练技艺,加快自己的速度。她准备了一个小本,每天都会记录自己完成的条数。看到有上升进步的趋势,朱雪芹备感欣慰,心里一下踏实起来。就这样,半年之后,她的速度超过了师傅,甚至到后来一天能装 800 多条裤腰,远远领先于其他工友。

  

  完成了目标的朱雪芹起初十分高兴,但这种情绪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高兴过后她就又感到一种空虚,一下子没有了奋斗的方向。有一天做完手头的活,她突然意识到,做好一条西裤需要近百道工序,自己为什么不能掌握所有的工艺环节呢?虽然这样想,但没人愿意把自己工艺环节上的绝活儿告诉她,朱雪芹只有偷偷地看,牢牢记在心里,等大家都休息时,再悄悄地操作。

  很多工序看起来简单,可操作的力度、一针一线的手法都暗藏玄机。一次,朱雪芹暗自练习钉西裤纽扣,机器针稍微偏了一点,没有钉到纽扣,直接扎到了她的中指上,刺到了骨头。钻心的疼痛让她大叫起来,领班闻声跑来,用老虎钳把针拔了出来。那天晚上,她疼得一夜未睡,“躺在床上,感觉那个手指头一跳一跳的”,朱雪芹事后回忆说,“那时自己只有 18 岁,想到因偷学技术受伤,又独在异乡远离至亲,躲在被子里哭了好久。”

  20 多天后,肿起来的手指好了,她又开始了偷学生涯。尽管有时也会感到害怕,“但到了车间,听到机器的嗒嗒声,一切恐惧就抛到脑后了。”后来,主管知道了朱雪芹的事情,被她好学的精神打动,给了她大量学习机会。凭着这不顾一切的劲头,朱雪芹掌握了很多生产环节上的工艺。半年后,朱雪芹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员工。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