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学者 · 名家-正文
重组记忆:石黑一雄的“现代浮世”
//www.workercn.cn2017-10-12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请不要说,“现代作家谁不在现代写作”。这个看上去透明的时间概念,不仅是学界的常见议题,也是英国文学科班出身、并曾参加过学界小说的代表人物布雷德伯里写作班的石黑本人有意选择的主题,它有着明确的含义和边界,即法国大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所建立的文明、国族和制度体系的“样板”,包括了启蒙、进步、自由、民主、人权、发展等我们所熟悉的基本“大词”。然而20世纪的悲剧性悖论也正是源自于此:在这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进步体系内,如何接连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战争与屠杀。要知道,原子弹并非“大一点”的导弹。对当事人来说,它更接近于在人行道上投下了两颗太阳。

  正是这个总体视野中、在被强行统一的文明标准下支离破碎的局部命运,不能认同又难以选择,试着抛却错误却伤口深种,是石黑这一代移民作家必定会触及的主题。但以一种诗意、明晰、和缓又明显经过理论淘洗的方式,弯弯绕绕运用各种可能的脑洞和题材去不断地与之对话,并以此来组装记忆、调适距离,则是石黑的专长。他强调国际化小说不能靠植入商标名称或地方性的双关语来引发普遍共鸣。能同时触动操持着不同语言的读者的,一定是其它的东西。

  石黑的方法:将大历史赋予个人

  在世界观的根底上,石黑式的感伤来源于母国的物哀,一种东方式的悲悯精神:世间万物,随拈一法,何事书来不心伤。而他真正想打捞和复原的,仍是一段具体的时空。即使被不少人认为莫名煽情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也在这同一条“现代”的轴线上:科技史和战争史本为一体,基因科学和原子弹,都为人类“异化”的未来投下阴影。像刘慈欣和韩松的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的关切既在人类又在中国一样,石黑的关切,则既是人类的,又是20世纪的。

  环境如此,人也是如此。仔细想来,石黑笔下“讲故事的人”都是败者,无论在个人还是历史的意义上。在《长日留痕》和《浮世画家》里,主人公,或他们关切的对象,都已被钉在战争的耻辱柱上。作者并不欲为他们辩白,而是用他们的眼睛和思想来呈现他们自身的辩白。如《浮世画家》中,在战后日本的年轻人把面庞朝向美国式的“经济腾飞”,将过去的罪恶一股脑儿打包交给老一辈的军国主义者之际,被社会所抛弃的老画家大野却独自开始了反思和回忆。被翻腾出来的,不仅是军国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二项式,还有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艺术圈所经历过的一波又一波思潮和观念。如果你知道,整个日本现代艺术的等级和价值都来自于“西方”,就再也难以忽略大野平静口吻中的苦涩。围绕着“历史定论”,那些回忆中的声音、性格、手势和表情,构成了一种回响和补充,超越了对与错之间的灰色地带。它所辐射的时空,要比主人公周围的人们所愿意关注的更深、更长也更久远。但这种回溯所能够打捞的部分,永远只能截止到“现代”开始的时刻。这是一堵宿命之墙,在叙古的《被掩埋的巨人》中其实更为明显:对石黑来说,前现代的传统,及其所代表的“另类选择”,乃是一个无法回归的神话。

  在丰富的移民经历中,石黑所真正学到的,是将大历史赋予个人的方法。在所有作品中,他都试图丝丝缕缕地带出我们能在历史书中读到的事件的因缘本末,但其中不可辨认之物,总是比史料更多。石黑“重组记忆”的风格并非技巧上的噱头:最终,历史是通过声光化色、口耳相传来到我们面前的。历史是不确定的记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气氛。所谓历史只是“历史感”,即使是你的亲身经历,一旦开口讲述,真相就不再完全。

  这也是为什么,石黑喜欢在他姿态高傲的优雅文体中,悄然植入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这种“大众文学”的成分——错位、悬置、谎言,是历史自带的特质。用一种充满乐感、有时混合着淡淡幽默的哀伤语调,他带领我们前去的,是那些“历史”之前、之中、之外的记忆被抛却的深渊,那里唯一明亮的东西,是作出选择并为之承担后果的人的脆弱、逃避、遮掩、辩白,以及灵光乍现的尊严。(卢冶)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