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刘德安:钝感造就纯文学之美
//www.workercn.cn2017-06-12来源: 海口日报
分享到:更多

  海南省图书馆留影

  《渡口的风景》

  《秋天的阳光》

  《活个好心情》

  《艺文漫笔》

  《谁种相思》

  在庞大的“文学海军”队伍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没能取得如韩少功、孙皓晖等顶级作家的成就,也没有像柳下挥一样成为“网红”,但他们却能抵挡住外界诱惑,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文学圣殿里辛勤耕耘,用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与读者对话,向世人展示海南文学的魅力,夯实着“文学海军”的基础。曾做过15年副刊编辑、现为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员的资深媒体人刘德安是他们中的代表之一。

  今年2月,刘德安一次性推出了《随缘斋诗稿》《红楼寻梦》《高度与绝响》三部作品,加上之前出版的《活个好心情》《艺文漫笔》《谁种相思》《渡口的风景》《秋天的阳光》,刘德安20年时间已出版了8部作品,总计约150万字,涉足诗歌、散文、杂文、文学随笔等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其中,有的作品获得全国或省级奖项,有的作品被权威报刊转载或被文集收入。

  探寻刘德安成功的原因,其对外界诱惑所保持的钝感至关重要。因了这种钝感,刘德安方能甘守清贫潜心创作;因了这种钝感,其作品方能摒弃各种杂音,保留着难得的纯文学之美。

  ■ 本报记者 汪训波

  A 诗歌

  坚守古典意象美

  诗人是刘德安身为作家的第一标签。从还在西安当工人时发表第一首诗作至今,刘德安已出版了《随缘斋诗稿》《谁种相思》《秋天的阳光》三本诗歌集,其中现代诗240余首,古体诗180首,其作品在《中国诗歌十年》《中国诗萃》《当代知名诗人诗选》《当代诗歌典藏》等文集中皆有收入。

  身为诗人,刘德安对诗歌有自己的理解和坚持,他坚决反对部分“网红”诗人哗众取宠的写作方式,他认为,好的诗歌应具备意象美、含蓄美、意境美和节奏美四个基本要素。刘德安尤其推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美,认为它们代表了中国诗词审美的最高境界。

  塑造古典意象美正是刘德安诗歌的最大特点。刘德安在《古典意象》短短19行诗里,用到了野渡、孤舟、杨柳岸、驿站等10多个古典意象;在《秋天的阳光》这首诗里,青石板、七月、麦穗、月光、夜曲,无一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在刘德安的笔下,古典意象与现代诗歌就这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形成了别具一格、让人回甘无穷的“刘式诗歌”。

  除了在现代诗里使用古典意象,刘德安还直接创作了180首古体诗,用古老的诗歌创作方式再次向世人诠释了诗歌的意象之美。刘德安告诉记者,他的180首古体诗都收录在《随缘斋诗稿》里,本没有出版它们的计划,但身边的朋友都认为这些古体诗具备很高的美学价值,最后他才有了结集出版的想法。

  颇具匠心的是,在《随缘斋诗稿》里,刘德安为每一首古体诗创作了“诗意如莲”内容,以散文诗的形式对诗歌内容进行诠释,再次将古典意象与现代诗歌进行了巧妙结合。以《相问》的“诗意如莲”为例:“秋天渐渐转凉,明月照在古老的城市。在天涯眺望北方是那样的遥远,带着乡思登上高楼。寒风阵阵秋雨绵绵。夜里冷了,是否加了衣衫?”短短几行诗,明月、古城、高楼、寒风、秋雨,一个个古典意象跃然纸上,将悲秋、乡愁这两个古典诗词里最常见的主题进行了形象描述和升华。

  军旅诗人兼诗歌评论家佘正斌对刘德安的诗歌创作赞赏有加,并为此撰写了专门的文学评论文章,认为刘德安的诗歌虽然短小精悍,但思想深刻、哲理性强,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意境美,直言“读刘德安的诗歌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情趣,还能培养造就人的性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