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邢福义:语言之思(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1-18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学人小传

  邢福义,1935年5月生,海南省乐东县人。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当选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汉语学报》主编。

  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学,也研究逻辑、修辞、方言、文化语言学、国学和其他问题。主张“研究植根于泥土,理论生发于事实”,坚持走自我创新的道路,追求研究中显现学派意识。数十年来,着力于学术“据点”的建立,着力于研究路子、研究方法的探索,重视研究理念的总结与提升。其研究路数和特点,在语言学界影响最大的,可以概括为“小句中枢”理论和“两个三角”学说两大方面。其学说,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先后承担国家课题(包括重大课题“全球华语语法研究”)多项。发表文章500余篇,出版著作50余部,其中个人独著22部。四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三次获得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图书奖、国家优秀教材奖等多个奖项。2001年出版的《邢福义选集》,为季羡林主编“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丛书”之一,该丛书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2010年11月,被评为“首届荆楚社科名家”。代表作之一《汉语语法学》英译本,于2016年由英国Taylor & Francis Group(泰勒弗朗西斯集团)旗下Routledge Press(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俄译本和韩译本也即将出版。目前,十二卷本《邢福义文集》正在整理之中。

  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迎来百年校庆,光明日报记者为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拍照留念,一见他有些惊讶:“没想到邢先生看上去这么年轻!都快七十了,还以为您五十几呢!”

  邢先生立即笑答:“那你小看我啰!”一句话回味无穷,引得一堂笑语。

  这正是恩师邢福义教授的生动写照,机敏睿智又风趣幽默。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从师是缘,从良师是福,人逢良师,如遇经典。我从外语跨界过来,师从邢先生,仿佛品读一部耐读的经典。读师如试镜,可以正学术衣冠;读师如秉烛,可以明人生方向。

  “读博,就是给你一次机会”

  与先生的师生缘,始于考博。

  1997年秋,我调回母校华中师大,次年便积极申报国家社科项目。有一天听闻,“邢老师说外语学院有个黄忠廉,上了项目”。可惜,当时我只知其名、读其书,却无缘结识。

  1999年,我应邀加入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因主攻翻译学,就萌生了报考汉语博士的念头。曾想报考时任华中师大副校长的李宇明教授,可是他不久调至教育部任职。

  郁闷之中,忽生一念:考邢师!犹豫许久后终于拨通了电话:“邢老师,我是外语学院俄语系的黄忠廉,您可能不认识……”

  话音未落,只听听筒那边传来:“哦哦,黄忠廉呐,认识,认识!”

  闻此语,我也就不怯生了:“邢老师,我想跨专业考语言所的博士,不知考哪位老师好。”

  “哦……那就考我的吧!”

  那一夜,我久久未能入睡。先生的欣然同意,可谓“久旱遇甘霖”。

  就这样,2002年我幸入师门。一入师门,我就问先生:“我从外语进入汉语,汉语本体研究不是强项,想做应用研究,把汉语成熟的理论用于翻译研究,行不?”不曾想,先生满口答应。

  而当被我问及:“您当时连面都没见过,为什么会欣然同意收我为徒?”先生得意一笑:“你都教授了,文章会写,专著3部,国家和部级项目3项。读博,就是给你一次机会。”

  2003年,华中师大百年校庆征文,我写就《幽幽桂北路》一文,给先生发去一阅。他很快回复,只改了一个字,境界却大变,并鼓励我:“你文笔不错,做语言研究要有文采。”

  博士入学半年后,我交上博士论文《小句中枢全译说》提纲,第二章题目与论文题目重合,先生为第二章加了“概说”二字。我既羞愧自己粗心,全局意识不够,又得意于整体思路得到先生认可,于是放开写作。

  两年后,论文初稿呈上,没多久,先生反馈八字:“相当不错,我很满意。”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