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宏志妈妈”孙晓兰:延续大爱18年
//www.workercn.cn2017-01-17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她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并用实际行动实践着爱的传递;她投身助学这项公益事业,是孩子们亲切喊出的“宏志妈妈”;她携手亲友团持之以恒十八载,坚信“爱可以循环”。

  人物名片

  孙晓兰,北京工美集团退休干部,曾荣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等诸多荣誉称号,并担任过全国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自1998年至今,带动身边亲友一同资助贫困学生。今年年初,当选“2016北京榜样”。

  一餐晚饭迈出助学路上第一步

  孙晓兰年近古稀,一双明亮的眼睛透出同龄人少有的精气神儿,言谈话语更是干净利落。

  “这是我资助的第一个‘宏志生’,如今,她的孩子都已经6岁了。”翻动着手中厚厚的相册,孙晓兰把记者带到了她至今难忘的那段记忆中。

  “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1995年,我国第一个“宏志班”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开班,招收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初中毕业生。3年后,电视上一则关于“宏志班”的报道,让孙晓兰的一位美籍华人朋友联系到她,希望能尽己所能给孩子们提供帮助。

  相信认真负责才能把好事做好的孙晓兰,很快来到广渠门中学实地考察。她了解到,学校对“宏志生”免收学费和住宿费,并提供早饭和午饭,晚饭由学生自己解决。对这些囊中羞涩的孩子们来说,解决这每日一餐绝非易事,更谈不上要吃得有营养。

  在和“宏志班”的学生们聊天时,晚上“干啃馒头,吃不起菜”的现实让孙晓兰内心一阵阵酸楚。由于中午主食不限量,很多孩子会多拿两三个馒头,留到晚上就是一顿饭。夏天凉着吃,冬天时放在暖气上热一热。

  “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学业又那么重,孩子们不但要吃饱,更要吃好。”从解决学生“吃晚饭”做起,孙晓兰忙开了。在和老师商量后,她和朋友决定给每名“宏志生”每月100元的伙食补助和卫生费,高三学生每人每天再加一袋牛奶。

  这样算下来,每个学生从高一入学到高三毕业需要近4000元。仅凭一人之力难以为继,孙晓兰又联系了一些国内外的朋友帮忙,组成助学亲友团,补助费用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

  助学之路从那时开始,到2016年进入第18个年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助学亲友团”的数百万元助学金,源源不断地送至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魏善庄中学、宏志中学、大峪中学的“宏志生”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近千名贫寒学子手中;爱心人士也由最初的几十人扩展到200多名。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宏志生”完成学业,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孙晓兰说,如果爱别人和被别人爱是一种幸福的话,那她就是最幸福的人。

  2008年12月14日,孙晓兰在60岁生日前夕接到了100名“宏志生”赠予的一份特殊的聘书———“人生导师”。

  一封《致孙阿姨》,将受助学子的心声表达得淋漓尽致:“从我们懵懂无知地走进高中大门,到奋力拼搏进入高等学府,再逐渐磨炼自己迈入社会,在我们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段,有您陪我们走过;在我们面临选择的诸多路口,有您为我们指引方向。您常说,对人对事都要学会用心去品,透过您深邃而亲切的目光,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致的状态、一颗睿智的灵魂、一份深沉的大爱……”

  从关注心灵到陪同成长

  每一届“宏志班”的学生都会给孙晓兰留下一张全班的合影。照片中,她总是端坐中间,笑容满面,只是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围绕身边的年轻面孔,也换了一茬又一茬。

  “宏志班”的学生大部分家境贫困,背井离乡来到北京求学,他们时常会思念自己远方的父母。这些年来,孙晓兰给予“宏志生”物质上的帮助,更看重捐资助学的精神意义,即对孩子们心灵的照拂。她称助学为“双助”:不仅关注物质更要关注心灵;不仅帮助学生还要共同成长。

  闲暇时,孙晓兰会经常去学校看望“宏志班”的孩子们,每次都带上一些小礼物,她也会到一些困难学生的家中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平时,她与学生们保持通信,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难题给予开导。

  2003年起,孙晓兰开始组织“宏志生”看电影,借此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在拓宽眼界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观影前,她会给学生发放自己写的“观影前提示”,督促他们提前做功课,了解影片背景和相关内容。看完后,每个学生还会收到一份“观影后说明”,对电影内容进行解读,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学生们对影片的思考文章,全部被孙晓兰打印出来集结成册。

  直到现在,孙晓兰和一些已经毕业的“宏志生”还有定期的茶会,互相分享看书、看电影以及人生的体会。在她眼中,这是她和孩子们共同耕耘的精神家园。在孩子们看来,孙晓兰仿佛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让他们在捧腹大笑之后,悟出其中做人的道理:如何处事,如何待人,如何合作。

  在孙晓兰看来,文化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退休后的她,经常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电影学院,走进艺术系、中文系、考古系、心理系去“享受学习”。被亲友团资助的“宏志生”也有机会跟着孙阿姨一起到大学听课,感受一个全新的世界。

  “你不去看世界,世界不会来看你。应该走出国门去看看,增长知识、见识和胆识。”在孙晓兰的鼓励下,许多考上大学的孩子选择修双学位、双外语,几十人先后赴美国、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家留学深造。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明信片,让孙晓兰很是欣慰。

  “爱是一个圈,首尾总相连”

  “我要求我的孩子们要成熟、要懂得上进。我希望他们都要做好人,最简单的就是要对别人好。”18年来,孙晓兰把爱给了“宏志班”,也让孩子们在受助的同时懂得要反哺社会。

  汶川地震发生后,60多名受过资助的“宏志生”筹集了几万元,由孙晓兰亲自送给北川中学的十几名同学。2012年7月,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北川中学3位受资助的学生代表来到北京,把他们做社工挣的钱捐给东城区红十字会。

  北川中学的学生魏敏在汶川地震中不幸失去了左腿,经常一个人躲在寝室里哭。孙晓兰知道后,不仅每年给她寄去3000元学费,还经常劝慰她“要坚强起来,女人的美,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智慧、行动和表达。”在她的鼓励下,魏敏振作起来,成为了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还先后奔赴青海玉树、四川彭州县地震重建区参加志愿工作。

  真正的伟大在于把最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孙晓兰用一个人的力量,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宏志生”。在他们上大学或工作以后,不论是奖学金、实习费、工资、家教费或津贴费,都会拿出一部分交给“宏志妈妈”,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言传身教让爱心延续。孙晓兰的儿子卢睿可谓得了母亲的真传,出国留学期间用自己打工挣的钱帮助了“宏志班”4名学生,并先后8次到北川中学义务支教,与学生们结下了手足亲情。

  “爱是一个圈,首尾总相连。行走在有爱的大道上,我们是最幸福的人。”孙晓兰边用手比划边说,这样互助的精神,是她最乐于看到的。她相信,爱会一直传递下去,“这么多年我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为了创立一个助学的品牌,让更多的学生在今后的岁月里,可以用时光的刻刀,雕出生命的美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