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陕西退休夫妻:“情归桑梓”自办书屋
//www.workercn.cn2017-01-1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注重教育是咱家的传统,是咱们的家风,一定得坚持下去……”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东里西村,刚刚在北京获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的雷国平、范秀莲夫妇,在自家小院儿召开了小型的“家族会议”。

  “我们家族的人不管分散在何地,都要坚持重文化、重教育的家风。”雷国平说,他们这个家族曾历经磨难,儿孙们通过读书使这个家族越来越兴旺。

  1925年,雷国平的爷爷用扁担挑着家当,从湖北逃荒来到陕西三原,带着一家老小住在废弃的窑洞里,磨过豆腐、做过佃农,直到新中国成立生活才安定下来。雷国平说,即使生活艰难,爷爷也一直对儿孙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今年70岁的雷国平受年少时条件所限,没有圆自己的读书梦。他17岁当兵,后来转业成为一名铁路职工,常年离家在外工作,3个孩子的教育重任就都落在妻子范秀莲身上。

  1996年,雷国平当时正读高二的小儿子因为迷上电子游戏成绩下滑。他从报纸上看到西安统计学院无臂大学生姚伟“身无双飞翼,心有凌云志”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就带上小儿子赶到西安统计学院拜访了姚伟。

  在姚伟事迹的激励下,雷国平的小儿子刻苦攻读,成为恢复高考以来东里西村考出去的第一位大学生,毕业后留在西安一所高校任教。因为重视教育并形成良好的风气,此后雷国平的家族里大学生辈出,目前有两人在美国留学深造。

  倾心奖掖读书郎,情归桑梓更护花。雷国平夫妇将眼光从自己的家族放大到整个东里西村。

  2008年,劳碌了半辈子的雷国平、范秀莲退休后回到老家东里西村探亲,发现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依然是自家1998年考上大学的小儿子。“我17岁出去当兵,生产队里连会算账的会计都没有,还得去外队请,没想到我退休了村里教育还是这么落后。”雷国平说,虽然离乡多年但他心中仍记挂着乡亲们,看到村里教育落后他感到心急如焚。

  “村里人不注重教育,很多娃娃十五六岁就辍学打工,上学的娃娃放了学也没地方去,不是满村子玩儿,就是看大人们打麻将。”雷国平决心带动乡亲们重视教育,他的想法也获得了3位儿女的支持。

  雷国平和范秀莲在东里西村的老宅已经30多年没有人常住了,老两口费了一番工夫把房子收拾好,腾出三间住房,并拿出1000册自有藏书,又募集来1000多册图书,在家里办起了“东里西村青少年图书馆”,免费向留守儿童及周边青少年提供阅览和借读服务。

  最初,这个图书馆没有多少村民知道,来读书的孩子寥寥无几。雷国平和范秀莲就把他们当年拜访姚伟时所拍摄的照片,以及自家小儿子成长成才的故事,编辑制作《无臂大学生——姚伟》《东里西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讲师》宣传展板,向全村老少进行宣讲。

  后来,村里开始陆续培养出大学生,老两口又将这些成才故事制作成展板,并不辞辛劳、骑上三轮车在周边村镇、机关、学校巡回展出,引导村民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在他们的宣传和努力下,“东里西村青少年图书馆”广为人知,每到节假日和寒暑假,他们的农家小院就坐满了读书的孩子,东里西村也形成了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良好风尚。

  “不仅上学的孩子,还有不少大人也会到我这里来看书。我们这个村有很多蔬菜种植户,他们经常会来看些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雷国平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通过雷国平夫妇和全村人的努力,东里西村先后涌现出1个博士、6个硕士和42个大学生。雷国平说,图书馆藏书从开始的2000册书增加到现在的3.6万册,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很多书已经没地方摆了。未来他打算扩建图书馆。

  年逾古稀的雷国平还有个心愿——“我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这么多年,还没培养出一个北大、清华学生。我今后的目标,就是在有生之年,为村里培养出超一流名校的大学生。”(新华社记者付瑞霞 蔺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