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蔡皋奶奶捞出童谣里的月亮(图)
//www.workercn.cn2016-09-05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没上过一天美术学校

  童年生活给了她灵感

  蔡皋是自然生长的画家,她没有进过一天美术学校,她的创作很重要的养分来自生活——她生活的那片土地,她的外婆,她曾经的乡村教师的经历。

  老长沙青石巷7号,曾是蔡皋的家。她家的门前有一口青石井,相传为明吉藩王府汲水用井,水甘甜清冽,用井水做的刮凉粉、凉绿豆汁,是蔡皋童年的味蕾记忆。她家的院子有一棵石榴树,摘石榴的时节,大人用竹竿去钩,小孩扯起一块被单,一人拉一个角,石榴一个接一个掉在被单上。这些美好的童真记忆,后来被她留在了画中,传递给了远方的大小读者。

  “小时候我没有铅笔,我是用木炭画。”蔡皋回忆,她为什么画风泼辣,也是因为从小用木炭画画的缘故。那时候外婆常常带她去看戏,5岁的小蔡皋最喜欢看《荔枝换绛桃》:一对男孩女孩住对门,一天女孩从楼上投了几颗荔枝过去,男孩子心有灵犀,扔过来桃子相回应。回到家,蔡皋的姨妈教她画小姐,结果姨妈把眼睛、鼻子、嘴画成了三个“墨坨坨”。蔡皋找来烤火的木炭,挑最松软的,先是在墙上画,再躲在门后面画,画天女、画小姐,“我画的当然不是墨坨坨,她们头上有好多钗头呢。”

  19岁那年,蔡皋从师范中专毕业后,来到株洲县当了一名乡村教师。那时候有干不完的农活,挑水、浇菜园子、盖校舍、喂猪、搬树……她至今想起来,刷墙最可怕,刷一天,累得不想吃饭。但她说,后来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画插图,她一点儿都不困难,因为她有现成的乡下生活经验。

  在乡下一待就是6年,只有星期天画水粉、画写生,画学生、画小风景。这些田野山谷、池塘河流,为她后来的传神之作《桃花源的故事》奠定了底色。而她和孩子们相处的那些时刻,为她日后画各种各样的小孩,带来了太多的好处,“孩子是我的小先生,我是一直把他们装在心里的。”

  画了一辈子才办展览

  讨厌为了赚钱做绘本

  蔡皋的女儿曾有些不解地说,妈妈搞了一辈子绘本,却连办一次展览的钱都不够,直到如今才首次办绘本展。而蔡皋说,“我也不知道稿酬标准是多少,但我的稿酬还是低。”她没有丝毫抱怨的意思,总说女儿已经长大,自己也有退休金,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但蔡皋最担心的是因为扶持、保护力度不够,绘本创作队伍还是太小。“童书一定要有很新锐的力量来做,但现实状况是很多人不愿意做。”她曾经碰到年轻人,说着说着就哭得稀里哗啦。她理解这些年轻人,画绘本一上手就知道有多难,何况报酬太低,要想坚持就更难。

  她不客气地说,不重视插图、不尊重绘本,这种情况一直到今天还存在。在美术界,插图、绘本依然还是小儿科,油画、国画、版画等排过去,绘本一定是排在最后。“但在国外,绘本和戏剧、电影、音乐、文学一样是平行的。”

  “如今赚钱是第一位,这个太倒胃口了。”蔡皋多次和业内人士争论,她说你们赚钱要有良心,她讨厌为了赚钱而出书,为了讨好孩子而恶搞。她也不喜欢卡通成为教材,用来给孩子们进行美术教育。

  “我大量的时间在做绘本,没有时间画大画。我不是说自己在奉献,但我是用欢喜心在做。”蔡皋说话很直率,这一点从年轻的时候就延续了下来,她很庆幸自己一直保持了童真的底色。(本报记者 路艳霞)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