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吴冠中与河北李村(图)
//www.workercn.cn2016-06-2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专家鼓掌群众点头

    李村人都知道,吴冠中只要作起画来,像进入无人世界,谁都不理,更不喜欢有人围观。他说作画好比母鸡下蛋,要专心致志,有人围着,就下不出来了。一旦画作完成,马上像换了个人似的,跟乡亲们又说又笑,让左邻右舍的大娘大嫂们给提意见,态度很谦和。刚开始村里人不好意思,说你是大画家,俺小老百姓大字认识不了两箩筐,更不懂艺术,能说出啥来呀?

    吴冠中启发他们,大街上过路的陌生人穿件新衣服,你们还品头论足议论半天呢,我画的新画,你们就没有看法?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嘛。

    乡亲们见吴冠中这么谦虚,也没啥顾忌了,有啥说啥,他听了很高兴。每次看见他背着粪筐从地里回来,老远就喊,老吴,今天又画啥了?他会乐呵呵地招呼大家,快过来看看吧,等着听你们提意见呢。

    吴冠中有时一天画一幅画,有时能画好几幅。他把高粱、玉米、棉花之类的画靠在房东家院里的墙根下,让乡亲们观看、品评。村里的女人们性格坦率,说话却从不伤人,如果她们看了觉得不满意,就会互相对视一下,婉转地说,咱没文化,看不懂。

    吴冠中听到这话会琢磨,为什么这些最熟悉的画面乡亲们看不懂?说明自己没画好,不符合群众的欣赏习惯,他就要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时他画的画自己并不十分满意,乡亲们也会热情地说,真像,挺漂亮的。吴冠中知道这画并不符合艺术标准,只不过很像真实的对象,才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他心里仍然不是滋味,觉得蒙骗了乡亲们,辜负了他们的一片真情。有几次他自我感觉画得不错时,群众的表情马上热烈起来,连声夸赞,这多美啊,太美了,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在“看不懂”和“像”与“美”的评价中,吴冠中深刻体会到,群众的审美观虽然朴素,但并不低下。农村的姑娘媳妇们绣枕头,绣鞋垫,各种彩线搭配得很和谐,她们没有文化,对美却有着与生俱来的独到见解。大娘大嫂们缝制的布老虎,高高翘起的尾巴尖上,缀一簇用五彩线编制的小花朵,这与真老虎的形象并不相符,她们的解释是,不就图个美吗?又不是真老虎。

    春节是农村最热闹的时候,女人们用不宽裕的白面蒸出莲花、佛手、寿桃、石榴、小兔子、大公鸡、鲤鱼等各种图案的花馍,这些图案有的夸张,有的变形,与真实对象有很大距离,但从来没人考虑是否“像”,要的只是“美”。

    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吴冠中懂得了,文盲并不等于美盲,群众有自己的审美观,只有虚心向生活学习,才能了解群众的审美情趣。

    “专家鼓掌,群众点头”,是吴冠中对自己作品的要求,后来归纳为“风筝不断线”。他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比作风筝,风筝放得越高越好,但不能断线。这条线就是作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感情。这种情感不是伪造出来的,也不是在画室里凭空想象出来的,只有在和人民群众密切接触中才能产生。

    吴冠中在上世纪90年代重访李村,在文章中写道:“我格外怀念李村,怀念李村的父老乡亲,李村的野草闲花。最近到太行山写生,特意绕道李村,去寻找二十年前的回忆。”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先生走完了他91岁的人生历程,但他的作品永远活在人间!在李村吴冠中文化广场,乡亲们时常聚集在一起,讲述着吴冠中的故事,这故事和他的作品一样,久久相传。

    (周喜俊)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