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林少华称最懂村上春树 想写一本只署我名字的书
//www.workercn.cn2016-04-13来源: 扬子晚报
分享到:更多

  林少华

  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喜爱南京,也多次到访过南京,日前他带着自己新出版的散文集《异乡人》再次来南京,在奔波于南京大学等三所高校演讲间隙,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采访。

  扬子晚报记者 蔡震

  写一本只署我名字的书

  在读者印象中,林少华的名字总是列在作者村上春树后面,翻译的署名中。林少华的译笔优美,为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流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何不满足只干翻译的活儿,要去写作?林少华回答得直率而幽默:“作为中国大男人,名字总是小一二号跟在外国大男人后面,心里多少有些不爽。”他认为,翻译不过是跟着原作者跑,不能畅所欲言,充其量是鹦鹉学舌。而创作才是真正从自己脑袋里蹦出的“新鲜玩意”。 “咱们古人讲‘立功、立德、立言’,我一个教书匠,‘立功、立德’可能谈不上,‘立言’还是可以的,但翻译那玩意不能算立言。我要写一本只署我一个人名字的书。”

  关注异乡人和文化乡愁

  林少华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一个只有5户人家,“穷得连乌鸦都会飞走”的小村子,年轻时极力想逃出家乡,但现在看起来,永远也逃不出去,因为传统文化的基因在骨子里流淌。故乡让他魂牵梦萦,成为他笔下的素材。他开玩笑:“一个人一旦当过农民,精神上可能永远是农民。” 村上曾说过,“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而在林少华笔下,不管是孩提时代生活的东北山村,还是成年后长期任教供职的广州、青岛,无不有种“异乡”的意味。其次,如同村上春树作品中随处可见的讽刺和揶揄,在林少华笔下,也能看到身为大学教授的他,对于当下物质社会高速发展的忧虑。“我创作的目的在于诉求社会良知,呼唤文化乡愁。”

  我是最懂村上的译者

  不少人读林译版《挪威的森林》,觉得语势飞流直下,措辞精准优美。但也有人质疑林少华的翻译风格太过意识流,有悖原著。“我敢说我是最懂村上春树的译者。”林少华坚定地说,“村上之所以能成为鼎鼎有名的作家,其创作优势决不在情节上,恰巧是在文体表达上,小说家比比皆是,文体家才有多少?在我看来,村上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传达了别具一格的文体,提出了文学上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在林少华看来,从作品文学本性来说,村上是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的,“但是哪怕再了不起的作家也有他的局限性,村上太强调张扬个性,而缺少宏观叙事,或者说,对政治、体制的考量不是他的强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