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林少华:我不是村上春树的“御用翻译”
//www.workercn.cn2016-03-28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3月26日,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林少华携新书《异乡人》来到郑州纸的时代书店与众多读者见面。这位凭借翻译村上春树著作而广为人知的“教书匠”,以其温婉典雅的文字和对日本文化氛围的出色把握,将《挪威的森林》等42部村上春树的作品推介到国内,深受读者推崇。

  最懂村上春树的翻译家

  “从作品文学本性来说,村上是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的,但是哪怕再了不起的作家也有他的局限性,村上太强调张扬个性,而缺少宏观叙事,或者说,对政治、体制的考量不是他的强项。”面对记者的提问,林少华直言不讳,他说自己算村上春树的主打译者和“半拉子”研究者。

  多年来,林少华一直被外界冠以村上春树的“御用翻译”头衔。不过他表示,自己并不喜欢这个称号,村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不是皇帝,够不上“御用”二字。

  不少人读林译版《挪威的森林》,觉得语势飞流直下,措辞精准优美。但也有人质疑林少华的翻译风格太过意识流,有悖原著。“我敢说我是最懂村上春树的译者。”林少华坚定地说,“村上之所以能成为鼎鼎有名的作家,其创作优势决不在情节上,恰巧是在文体表达上,小说家比比皆是,文体家才有多少?在我看来,村上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传达了别具一格的文体,提出了文学上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译文要向母语读者靠拢

  一直以来,翻译界强调译文尽量在形式和内容上忠于原文。林少华的翻译不拘泥于原作,讲究传达文字外的韵味。他强调,百分百的村上和完全没有个人风格的译者均是不存在的,有的人翻译忠实于字词,仅仅计较一词一句,那么,即便他词汇量再大,外文功底再好,也总差那么一点传达不出神韵。他认为,译文是在原作基础上的二次创作,要消除外文的隔阂感,尽可能向母语读者靠拢。“翻译也讲究悟性。好的翻译家能让文字在纸面上翩翩起舞、栩栩如生。”在这点上,林少华从不怀疑自己,他笑称,男人宁可狂傲,也绝不能虚伪。

  如今林少华在中国海洋大学每周要上10节课,研究生8节、本科生两节。他说,自己本职上还是个“教书匠”,一上讲台就兴奋。有一次一位学生向他请教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他说:“想要在两种语言上自由切换,首先要把母语写作的功底练扎实了。我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看到书上好的句子也会摘抄下来。”正是因为对文字的这份敬畏感,林少华还坚持稿纸翻译,大到一句话,小到一个标点他都会反复推敲。

  自己创作才更能放得开

  为何要写作?林少华回答得直率而幽默:“作为中国大男人,名字总是小一二号跟在外国大男人后面,心里多少有些不爽。”他认为,翻译不过是跟着原作者跑,不能畅所欲言,充其量是鹦鹉学舌。而创作才是真正从自己脑袋里蹦出的“新鲜玩意”,无论从文笔和语言风格上都更能放得开。

  采访时,他还与记者开玩笑:“一个人一旦当过农民,精神上可能永远是农民。”他说,自己出生在一个只有5户人家,“穷得连乌鸦都会飞走”的小村子,小时候想要极力逃出的地方,如今却令他魂牵梦萦,成为他笔下的素材。(记者 申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