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专访作家张大春:好作品不是玩出来的
//www.workercn.cn2016-04-11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后来人到中年,回过头来想想,发现原先读的西方理论大多是一时的,并不是长久的,是属于道空高论。你再思考一遍,会觉得很多内容不过如此,泛泛而已。而这时候才会发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太多值得深掘、品味的东西。

  解放周末:您的孩子喜欢格律诗吗?

  张大春:我儿子7岁的时候,我说你要上小学了,我教你一点古诗好不好?很有趣的。他说,爸爸,现在好玩的东西很多,我不需要学古诗。

  我女儿也是如此。她读小学四五年级时,有一天,我正在给周华健写歌词。她说,你写的都是别人看不懂的文言文,你不要害人家了好不好?

  今年,我的儿子17岁、女儿15岁了,他们仍然没有兴趣去读文言文。我想,他们这个年龄在唐代已经是大人了,杜甫16岁出门游历,白居易15岁也出门去了。所以,如果他们对我从事的事情有点兴趣,愿意听我说说古人的故事,我就告诉他们一些,除此之外不必强求。

  解放周末:那您担心现在的年轻人在中文素养方面会变得越来越弱吗?

  张大春:这是不可避免的,年轻人的中文能力和教养正在急速坠落,我所能做的顶多是在10楼拉起一张安全网,拉住一些人,让坠落的速度不要再加快而已。

  但是,我更担心的是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资讯的取得、需求和满足都变得容易,比如现在要找一句杜甫的诗,马上就可以在手机上百度找到。这样,你的知识就变得碎片化了,你也不用再去背诗。失去了记忆的训练,人的大脑就会失去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更可怕的。

  人物小传

  张大春

  台湾作家,祖籍山东,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作品以小说为主,著有《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小说稗类》《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等。(■本报记者 徐蓓)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