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冯唐:写我人生遇到的大问题(图)
//www.workercn.cn2016-03-31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冯唐  原名张海鹏,1971年5月生于北京,金牛座。诗人、作家、医生、商人、古器物爱好者。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专业医学博士,美国艾默里大学MBA学位。曾任麦肯锡咨询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后跳槽到某国企旗下医疗集团担任CEO,近年来辞职成为职业作家。已出版“万物生长三部曲”——《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早期小说作品《欢喜》,思想鼯TD>

  印 象

  写作不为得志

  只是想要表达

  冯唐是被公众所熟知的“70后”代表作家,登上过作家富豪榜,而他此前的多重身份也常被提及——协和医科大学的妇科博士,又去美国读了工商管理,从商做了麦肯锡合伙人,并一直做到华润医疗集团的总裁。他是小说家、专栏作家,但他更看重自己诗人的身份,虽然他只出过一本诗集,却认为自己“小说第二,诗歌第一”。

  17 岁时,还叫张海鹏的冯唐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大概十三四万字,写作的动机是为了追求姑娘。他的大哥告诉他,文学摘抄本、吉他弹唱和弹簧刀是赢得姑娘好感的三种主要工具。

  1998年,读妇科读了整整8年的张海鹏,想要总结一下自己的青春期,于是有了不久前被李玉改编成同名电影的小说《万物生长》。“写《万物生长》的时候心相对静,当时去美国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那时手机也没那么复杂,中国的网站只有新浪,没有什么东西可看,所以有足够的时间。我大学念了8年,过去的很多事儿纠缠在一起,我需要总结一下,好比写给自己的一封长信。我写了一个男主角,三个女主角,她们各自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同一个时间段里,三条线索互相交错。”当时他想给自己起个笔名,于是想到了《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那位以孝行著称于时的西汉大臣,他最看重这位前辈说过的一句话——鄙人不知忌讳。

  “我的写作是源于个人感受,我的初心不是得志于文坛,而是我就是想表达。”冯唐说,那时候自己没什么野心,但是确实特别期待《万物生长》的出版,后来这本书成了他出版的处女作。

  在那之后,冯唐又写了《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描述男生最早对女生感兴趣时出现的困境,书名来自崔健的歌《投机分子》。“因为第一本书卖得很差,第二本书我豁出去了,拉下脸做宣传。”那一年天津书展,冯唐拉上评论家李敬泽和白烨帮他去站台做推广。在那之后的一个月,他又去了大概五六个城市,做签售,接受记者采访,自己推广自己,慢慢打开了知名度。

  文学评论家张颐武评价“70后”一代人,“是在大陆物质匮乏时代出生和度过青春期的最后一代。他们在匮乏中长大,却意外地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最丰裕最繁华的时代。”李银河在给冯唐的散文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作序时也说,“我们这代人生长于动乱年代,关注的往往是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弊病;而他们这代人生活在平淡小康的年代,注意力转向自身。”

  过去,冯唐的写作基本上是在差旅中抽时间完成的。他常常为了生意奔波,写小说没有做生意挣钱,同时又怕“把自己挖干了”没的可写,所以不敢辞职全职写作。但最终在2014年,他还是辞去了所有的职务,写作成为他生活的重心。

  冯唐曾说:“文学的标准很难量化,但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后来李银河也发微博与冯唐讨论“金线”问题。为此冯唐被骂过很多次,网友造出来一个新词——冯唐金线,意为在文学领域拿自己的标准去评论他人的文学水平。而他认为,其实“金线”是一个常识,各个行业都有标准,每个行业都有“金线”。“我现在也给自己立了几个规矩,我不告诉别人现在活着的作家谁在金线上谁在金线下,我心里知道但我不会说。坦率讲,我没必要惹太多麻烦。”

  冯唐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微博、微信都用得最早,现在常常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为粉丝们读诗。但他自己也开始反思,“微博还好,最可怕就是朋友圈,一晃就看了3个小时,说有营养也有,但大部分都没有营养。我也有意识地在改这个习惯。”

  ● 把经验写出来总不是坏事

  记者:不久前上映的电影《万物生长》是根据您的小说改编的,这部小说是您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方面是不是有您自己的影子?

  冯唐:肯定有自己的影子。小说创作是一个复杂过程,作家看到的、经历的、听到的、联想到的、纯虚构的,这些要素糅杂在一起,加上自己的文风、构架能力、逻辑等等,所以无论什么小说肯定有一部分是自己的故事。我提供了小说给李玉改编,电影编剧没有我的署名,我的署名是“小说原著”。我对电影这种东西一直持怀疑态度,我认为最好的小说拍不成好电影。我想电影行业的商品属性是第一的,做商品要讲科学,如果一个东西它的第一属性是商品性,那就必须要迎合受众。也就是说,我是观众,你试图取悦我,这个事完全没有错。我并不是说商品属性不好,但这不是我最擅长的事,所以很幸运还有白纸黑字的文学,还有很冷静的图书。可以让我只图自己开心来做一件事,来产生我想看到的东西。

  记者:您在杂志上写专栏是出于想要自我表达,还是其他方面的需求?专栏就要求长期写,您写的时候会有对付的情况吗?

  冯唐:有些人觉得我的杂文比小说更好。我回头想想自己其实挺苦的,过去的那些经历,无论协和还是麦肯锡,没有一件是轻松可以混的。我写文章也是一样,特别是杂文,我每次都想输出一些干货,可能是方法、可能是观点,这些都是我这么多年吃苦受累总结出来的,我希望能给更多人看到,想学的人就学学我的这些经验,我觉得不是坏事。我也在《时尚先生》和《时尚芭莎》上发表过短篇小说。好几个我喜欢的美国小说家都把短篇小说发表在时尚杂志上,我觉得是个好传统,至少可以多挣点儿稿费。

  记者:您在写作的时候想到过读者吗?您是在为哪一类读者写作?

  冯唐:我写作的时候,不好意思,我心中没有读者,我没有理想的读者,也没有不理想的读者,没有大家,我想,老天把我当成一个介质,我就在文字中解决我遇到的困扰,大家或许恰好也遇上类似的事,来看看我写的东西,看后有所宣泄,病就能好了一半。我看上去有点儿不近人情,但我是这么做的。话说回来,其他行业可能就不允许这样,比如像电影院线,不管好坏,都是一张票,不管电影好看不好看,都是那么几天排片期,过了这个阶段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主流观众是三四线城市的“90后”,年轻人,这时候你逼年轻人想你的“早中年危机”,我觉得这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记者:您写了这么多年,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阻碍吗?现在还会有写不通的地方吗?

  冯唐:写东西,简单说很像人身心的状况,你处理好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会产生。就我本人来说,既然生命这么短,既然时间这么少,那我要写就写一点儿特别困扰我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攒一攒,围绕这些问题多观察观察,多思考思考。所以我写的东西,好像都有点儿像是我人生中遇到的大问题。把这个写了之后,要是没完全解决呢,就再补一刀,还没解决就再补一刀。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