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吴雨初:我是做牦牛博物馆的亚格博(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3-22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他曾和金丝野牦牛相遇

  “牦牛能做什么博物馆,人的博物馆都做不过来,还做什么牦牛博物馆。你一个人两手空空怎么可能做成一个博物馆?不少人就这么怀疑。”亚格博回忆说,当时他身边没有一个人,没有一分钱,没有一辆车,没有一件藏品,只有那个牦牛博物馆“PPT”。

  亚格博每天晚上都会在拉萨河畔焦虑地踱步,他有点魂不守舍了,到超市购物,居然一头撞在玻璃上,破碎的玻璃把鼻尖切破。在医院的时候,他不知道鼻子会缝成什么样,但有一点亚格博很清楚,决不能让伤口感染,如果感染,就要离开西藏,回北京治疗。“如果这个时候回北京,牦牛博物馆就真变成传说了。”亚格博想。

  还好,伤口没有感染,亚格博也终于迎来了5位志愿者,筹建工作正式启动。亚格博首先和同事,一起对牦牛的主要产区展开了田野调查。这是一次艰难的起步,“我们只能靠在党报上刊发牦牛博物馆筹备办接受捐赠的公告,以证明我们不是骗子。”

  关于这次田野调查,尼玛次仁和次旦卓噶都还记得,亚格博发给大家一些表格,面对一具牦牛头骨,他们会一一询问这头牦牛生前叫什么名字?活了多少岁?如果是公牛,役用了多少年?如果是母牛,产过几胎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会一一填写到调查表格上,而对每一个地方的牦牛,都要拍照,分析牦牛的种类和特征。那时候,亚格博和同伴常常是在河边坐下,拿出事先备好的煮肉、干肉、糌粑,就着清澈的雪水,洗上一根黄瓜,休息大约半个小时,再继续赶路。

  田野调查过程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和金丝野牦牛相遇的时刻。按照央视的报道,生活在西藏阿里地区的金丝野牦牛存量不过200头。而亚格博将寻找目标锁定在了阿里地区日土县,开始追寻之路。连当地乡长都说,我干了6年乡长,金丝野牦牛也才见过两次,一次才一头。但亚格博是一个相信奇迹的人。

  那一天,天不亮大家就启程了,大约三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了野牦牛山。向导将车停在海拔5500米的山口。他曾在此地放牧,遇到金丝野牦牛。亚格博说,正在大家忐忑的时候,“我们真的看到了金丝野牦牛!我的心跳得厉害,大气不敢直出,慌忙抄起各自手中的照相机和摄像机。”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画面:在早晨的阳光下,那些金色的宝贝,被映得金光闪闪,它们缓缓地踱步,显示出野牦牛中最高贵族的气派。“我们细数了一下,一共有21头。”而当地向导说,小时候就在这一带生活,金丝野牦牛也就这么多了。

  在牦牛产区进行的田野调查,最终行程3万公里。那辆借来的越野车带着亚格博一行,走过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47个县。 即便这样一路走下来,亚格博早年在西藏的老部下尼玛次仁还是对老上司的梦想充满了疑惑。“我们以前根本不知道博物馆是什么样,除了西藏博物馆去过几次外,从来没进过其他博物馆,真不知道这博物馆怎么办好。”2012年开始,博物馆基础已开始动工,几个月后房子越来越高,“这么大的房子里能放多少东西呀?这些藏品到底去哪里找,我脑子里空空,一想到这些就害怕了。”

  2000多件藏品的背后

  其实亚格博心里也担心,看到牦牛博物馆建筑框架日渐显露,他兴奋,又焦虑,“8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加上庭院,总共上万平方米,这么巨大的空间,我拿什么来填充啊?”

  而且亚格博还会碰到人们的追问,做牦牛博物馆,镇馆之宝到底是什么,亚格博说:“我会说,我们不是开古董店的,不存在镇馆之宝的概念。所有馆藏,在反映牦牛与藏人关系的意义上,都具有同样的价值。所不同的只是稀缺性,只是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话虽如此,对于藏品的规划和寻找却丝毫怠慢不得。在筹备过程中,亚格博和同事就把展陈的框架具体到每个展厅、每个单元、每个局部,大纲上还会标出需要什么藏品。不过,亚格博说,这些藏品并不存在,还不知道去哪儿征集,而真正征集来的藏品,也许又是展陈大纲上没有的,所以这个大纲就要反复修改。

  要说牦牛博物馆的第一件藏品,还有特别的故事在其中。藏北牧民日诺一家,听说拉萨要建一座牦牛博物馆,全家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捻线、编织、缝制了一顶牦牛帐篷,开了3天3夜的车送到拉萨,亲手捐给了亚格博。亚格博感动得不得了。他说,一顶牦牛帐篷,就等于是牧民的“一套房产”,市场价至少也得数万元。“晴天出太阳的时候,牦牛毛会干燥收缩,这样阳光就可以通过长毛间的空隙照进帐篷,而到了雨雪天,牦牛毛会受潮膨胀,将雨雪挡在帐篷外。”亚格博住过牦牛帐篷,他太知道牦牛帐篷的好了。

  对于亚格博来说,感动每天都在上演。牦牛博物馆开馆当天,博物馆只送出了300份请柬,来馆人数却将近两千。许多慕名前来者都带着自己珍藏的物件,要求当场捐赠。尼泊尔籍藏族老人次仁扎西把儿子派了来。小伙子打开电脑,屏幕上呈现的是75件精美的藏品。这些藏品分放在香港、尼泊尔等地,最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整理打包运回拉萨,开馆当天全部一次性捐出。

  在牦牛博物馆,还有不少藏品来自古董商。八廓古城很多商家都知道有个叫亚格博的,这个亚格博不买铜佛,不买唐卡,不买蜜蜡,专买些奇怪的“破烂儿”。“起初,我是拣了些便宜货,但后来亚格博的名字传开了,亚格博是从北京来的,是做牦牛博物馆的,他们说博物馆是国家的,国家是大大有钱的。”于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破烂儿”就开始涨价了,可是亚格博心里很苦,“我们哪有钱呀,筹备办那点儿钱,都是到处磕头作揖化缘来的。”

  亚格博到底是风里雨里闯过来的人,一来二去,他和一个叫则介的古玩店老板成了朋友,则介在古城当起了义务宣传员,说牦牛博物馆的好。突然有一天,则介拿出一枚牦牛皮质天珠,这可是当今市场上的贵重饰品,“亚格博,你办牦牛博物馆,算是我们有缘分,我把这一枚天珠捐给你啊。”

  还有一位古玩店老板阿塔,为人精明,谁要想从他那里占便宜,门儿也没有,可当他听说亚格博是办牦牛博物馆的,“我看上的东西,就算是半卖半送了。”亚格博这样说道。

  面对人们的热情,亚格博特别在捐赠证书上煞费了一番苦心。“我从西藏寺庙里的经书得到启发,封面用纯正的牦牛皮,内页采用藏纸,外面加一个喇嘛黄色的布套,古典、朴素、庄重。”后来,很多人看到这个证书,认为这个证书本身就有收藏价值。有的人为了得到这个证书,甚至到八廓街上去寻找藏品捐给亚格博。

  亚格博和他的小伙伴有过统计,在牦牛博物馆收藏的2000多件藏品中,重要的捐赠藏品达五成以上,这在国内博物馆是很难得的一件事。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