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京味儿”邓友梅:第一笔稿费是花生和柿子(图)
//www.workercn.cn2016-03-03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根据邓友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那五》。

  根据邓友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连环画《我们的军长》。

  波 折

  邓友梅只读过4年小学,11岁从出生地天津回到故乡山东。在党的抗日救国号召和教育下,他12岁就参军当了交通员。

  

  只干了一年,赶上精兵简政,部队发给邓友梅40斤小米和几丈粗布,让他复员。

  

  邓友梅只好又去天津投亲。

  

  天津街头有租小说的,租一本小说一天收几分钱。邓友梅打零工吃饭,别的娱乐玩不起,租书还算能承担,就读起了小说。《薛仁贵征东》《江湖奇侠传》《旧巷斜阳》……几乎碰上什么看什么。

  

  有一次,街头有打着旗招工的,不讲条件也不要铺保,邓友梅见机会难得,求人家把他收下了,谁知拉上船就被送到了日本,做了一名劳工。

  

  1945年,美国飞机把日本工厂炸毁了,没活可干,日本人又把劳工送回中国,打算叫他们在日军控制下的中国矿山劳动。邓友梅在几个大工人的带领下逃出工厂,参加了新四军。

  

  最初,邓友梅在连部当通信员,营长见他爱读书,就送他去一所中学脱产学习,补文化课。可是,邓友梅当兵当野了,穿一身军装跟老百姓的孩子一块儿坐在课堂里念书,怎么也坐不稳当。碰巧军文工团排戏,郭沫若写的《李闯王》,其中有一个放牛小孩的角色,要求会说普通话。

  

  文工团找了几个小孩去面试,最终选中了邓友梅。

  

  放牛小孩的戏不多,没戏演时,邓友梅管小道具、点汽灯,更多的是帮演员提词。提一次词念一遍剧本,连提几场后,就背下来了。

  

  解放战争开始后,文工团开到前线做火线鼓动工作,不能正式搭台演戏了,只能在战场即兴演出。部队走路行军时,邓友梅就和文工团的战友站在路边唱歌数快板,看到什么现编现演。

  

  新四军文工团许多演员都来自上海,成本大套地演戏,他们是专家,可没干过火线鼓动,不会扭秧歌,更不会编快板。邓友梅则靠自己提词学来的本事试着干。

  

  有一回,邓友梅数快板被一个前线报纸编辑听见了,他说:“喂,你编的这段还不错嘛,把它写下来交给我吧!”不久,稿子在新四军内部刊物《歌与剧》上印了出来,这就是邓友梅的处女作《国大代表》。

  

  邓友梅的第一笔稿费是一斤花生和几个柿子。

  

  此后,邓友梅就常常写个快板唱词供即兴演出,但那时的他没读过什么书,也不会写文章,只是一心想当个好演员。

  

  不料,十六七岁到了变声期,唱歌高不成低不就,邓友梅就只能又去点汽灯、管小道具了。就在他有点苦闷之时,遇到了一次机会调整,到了茹志鹃的班里。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