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盘点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作家
//www.workercn.cn2016-01-07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3 林语堂:四次被提名诺奖候选人

  林语堂(1895—1976),福建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欧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后筹建新加坡南洋大学,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代表作品有《中国人》《生活的艺术》《啼笑皆非》《人生的盛宴》等。中国作品在对外传播中,翻译是个关键所在。林语堂早年打算将古典名著《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林语堂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直接用英语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就是著名的《京华烟云》。

  熟悉中国文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玻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中文名赛珍珠)非常欣赏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并极力推荐林语堂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林语堂分别于1944年、1972年、1973年和1975年,四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遗憾的是最终没能获得诺贝尔奖。林语堂对于这件终生憾事始终抱着一贯的达观态度。他说:“我们要讲道理,我们对生命不可要求太多,也不可太少,一定要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

  4 老舍:“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老舍(1899—1966),满族,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早年曾在英国、美国学习教书,并先后在南开中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老舍是现代中国著名作家、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在老舍40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各种体裁的作品一千余部(篇)。主要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老舍以他对北京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了解,对北京语言文化的深刻体会,运用北京话,写出了北京下层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生活理想。他作为“京味文学”的创作者和集大成者,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到目前为止,老舍先生的作品已经先后被译成英、法、德、俄、日、意等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舍的剧作《茶馆》曾于上世纪80年代巡演欧美各国,取得了巨大成功。

  有关老舍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传言很多,影响非常广泛。《中国读书报》《炎黄春秋》等报刊多有论及引用。有文章这样说: “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人就议论过应该有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了1966年,奖励中国作家的议论被重新谈起,可委员中没有一个懂中文的,只能从英文或瑞典文中挑选中国作家。巴金、冰心等人作品“文革”之后才被翻译到西方,只有老舍先生的著作早已在西方流传,其中就有瑞典文版的。到1968年,老舍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在秘密投票后,第一名就是老舍。但1966年老舍已投湖自尽,撒手西去。瑞典派驻华大使确定老舍去世后,在剩余的四人中重新评选,条件之一是最好给一个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人川端康成。2世纪80年代初,日本的老舍研究会会长藤井荣三郎也曾向中国透露过这一情况。”在这段论述中,1968年的诺奖本应是老舍的却被日本人捡了个便宜。但若细细追究,便能发现其中的破绽所在。前面曾提及,瑞典文学院每年的评选过程严格保密,保密期为50年,因此就不可能独独对与评审诺奖无关的日本解密,更无法知晓老舍在内部投票中得了第一名。有关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奖的详细情况要到2018年才能知晓,且川端康成最早为瑞典文学院注意是在1961年,还有一些专门人员写了有关川端康成的调查报告。而且诺贝尔奖不会在某一年偏向奖励东方人或西方人,这与瑞典文学院学术评审独立的原则不符。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老舍“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云云,只是中国文化界一个美丽的传说。

  虽然老舍的名字最终没有写进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之列,但他作为20世纪中国最具特色、最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大家,以其毕生的经历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留下了一部部不朽的篇章。我们可以相信,老舍先生和他的作品,将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同在。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